#热问计划#人形机器人泡沫破裂倒计时:谁在制造这场价值390亿美元的幻觉?
罗德尼·布鲁克斯,这位iRobot联合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向全球科技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冲向死胡同,数百亿美元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当特斯拉Optimus在发布会上流畅地折叠衣物,当Figure AI凭借10亿美元融资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布鲁克斯却直指这场狂欢是“纯粹的幻想思维”。 他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人类手指的17000个触觉感受器与机器人传感器的巨大鸿沟,双足行走的致命安全隐患,以及触觉数据积累的从零开始,每一项都是当前技术无法逾越的物理壁垒。
触觉缺失:模仿学习的致命谎言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核心训练方法“模仿学习”,建立在一种危险的假设上:通过观看人类操作视频,机器人就能掌握灵巧技能。 但布鲁克斯尖锐指出,人类灵巧性的本质并非视觉主导,而是触觉反馈。 人手密布的17000个触觉感受器能实时感知压力、纹理和滑动,而最先进的机器人指尖传感器不足200个单元。 更关键的是,机器学习在语音和图像领域的成功依托数十年数据积累,而触觉领域至今没有成规模的数据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机器人即使能模仿动作外形,也无法理解操作中的物理反馈。
一个经典实验印证了这一点:当志愿者手指被麻醉后,即使视觉正常也无法完成扣纽扣或插钥匙的动作。 这正是人形机器人面临的现实——它们就像通过无声电影学小提琴的乐手,能摆出姿势却无法奏出乐章。
安全崩盘:双足行走的物理诅咒
全尺寸双足机器人的安全隐患被严重低估。布鲁克斯引用物理学定律:一个尺寸翻倍的机器人摔倒时释放的动能将增长8倍。 特斯拉Optimus身高1.73米、重73公斤,一旦在家庭或工厂环境中失控,无异于一个移动的危险源。 双足行走需要持续注入能量维持平衡,而人类行走依赖肌腱弹性等被动动力学,能效天差地别。 更严峻的是,高增益控制策略在拥挤的真实环境中极易失效,而当前算法无法完全排除机械故障或软件错误导致的摔倒风险。 这种安全隐患不仅影响市场接受度,还将引发严格监管。 相比之下,工业机械臂和轮式机器人已建立成熟的安全标准,而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框架仍停留在纸面。
投资泡沫:资本如何重复生成式AI的错误剧本
资本市场正以惊人速度涌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2024年全球机器人初创企业融资达72亿美元,Figure AI单轮斩获10亿美元,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 但布鲁克斯警示,这正在重复生成式AI的泡沫剧本:资金流向昂贵的技术演示,而非解决实际商业问题。 特斯拉Optimus的叠衣演示虽引人注目,但其成本可能高达数十万美元,且可靠性远未达到商业化要求的99.999%。 历史规律昭然若揭:从互联网泡沫到清洁技术热潮,每次泡沫破裂都源于对技术潜力的高估和对挑战的低估。 布鲁克斯预测,未来3-5年内投资热情将冷却,大批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
功能优先:为何轮式机器人才是未来
布鲁克斯提出颠覆性观点:未来成功的“类人”机器人将彻底抛弃人类外形,采用轮式底盘、多机械臂和专用传感器组合。 这一判断基于功能优先的设计逻辑。 轮式移动比双足行走更稳定高效,多机械臂可并行处理任务,专用传感器则针对场景优化性能。 亚马逊仓储机器人、波士顿动力Spot的成功已验证这一路径。 而人形机器人为了拟人外观,在双足平衡系统上消耗过多能源,手臂活动范围和承重能力却受限。 当业界仍在争论“通用型”人形机器人的可行性时,布鲁克斯直指问题的核心:机器人的价值应通过解决具体场景的效率来衡量,而非外形与人类的相似度。
技术现实:被忽视的硬件瓶颈与数据荒漠
人形机器人面临的硬件挑战远超软件创新。 触觉传感器技术如GelSight和电子皮肤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面临耐用性、成本和规模化制造的难题。 同时,机器人基础模型存在根本性缺陷:Transformer架构依赖相关性预测,无法真正理解物理因果关系,这可能导致机器人出现“物理幻觉”并引发危险动作。 更严峻的是,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触觉硬件不成熟迫使开发者依赖纯视觉方案,资本又被视觉演示吸引而忽视基础传感技术投入。 布鲁克斯强调,这种脱离物理定律的技术路线,注定无法跨越从演示到量产的最后一步。
监管与伦理:悬而未决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面临的政策挑战同样严峻。 当前国内外人形机器人领域缺乏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传统检测方法难以满足其复杂需求。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自主推理能力可能带来新型安全隐患,而通过视觉系统采集的大量数据又引发隐私泄露风险。 更复杂的是,人形机器人的生命周期管理不同于传统产品——它们会通过训练持续迭代,这意味着监管需要覆盖动态演变的系统行为。 这些挑战尚未引起资本市场的足够重视,却可能成为压垮泡沫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