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组扎心的数据 ——2025 年 6 月末,我国个人贷款余额达到 84.0 万亿元,这个数字看着挺庞大,但同比增速只有 3.0%,创下 2008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更有意思的是,同样做零售贷款,有的银行还在稳步增长,有的却在缩水,甚至出现两位数的负增长。这零售贷款到底怎么了?对普通想贷款的人,还有银行从业者来说,又该关注哪些机会和风险?
其实这事儿不能只看表面数据,得先搞懂大背景。最近两年,老百姓更倾向于存钱、少借钱,毕竟大家对未来收入更谨慎了,这就导致整体社会融资需求慢了下来。加上间接融资的大趋势在调整,零售贷款自然跟着受影响。简单说,以前大家愿意借钱消费、创业,现在变得保守了,银行想放贷款也没容易了。
从规模上看,分化已经很明显了。先看全国的情况,84 万亿的盘子里,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的增速差得不少,经营贷款相对稳一些,但消费贷款增速明显放缓。再聚焦到 38 家样本银行,这些银行的零售贷款合计有 6.28 万亿元,同比只增长 1.80%,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
这里面,大银行的表现明显更稳。比如农业银行,零售贷款余额达到 93074 亿元,是所有大行里最高的,同比还增长了 5.60%,它的 “惠农 e 贷” 专门针对农村市场,抓得很准。股份制银行里,招商银行以 36782 亿元的规模领跑。城商行里北京银行有 7386 亿元,农商行里重庆农商银行有 3004.2 亿元,这些头部机构基本都稳住了增长。
但中小银行就没这么幸运了。兰州银行算是中小行里的黑马,靠着消费贷款拉动,增速达到 5.89%,排到了样本银行前列。可有的银行就比较难了,上海银行零售贷款同比下降 5.89%,九江银行更惨,下降了 7.74%。为啥大银行能稳住,中小行却频频 “掉链子”?其实不是中小行不努力,而是大银行有资金成本优势,网点也多,在吸引客户、控制风险上更有底气。
除了规模,利率也是大家最关心的点。2025 年上半年,样本银行个人贷款平均收息率是 3.68%,比之前下降了 69 个基点,也就是 0.69 个百分点。这利率下降,一方面是银行之间竞争太激烈,你降我也降;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引导,希望减轻老百姓和小微企业的还款压力。
但利率也不是 “一刀切”。大银行的利率优势特别明显,比如工商银行,个人贷款收息率只有 3.11%,老百姓借同样多的钱,在工行还的利息就少一些。
中小银行就有点两难了,北京银行不得不把利率下调 96 个基点来抢客户,而常熟农商银行因为服务的多是县域客户和小微企业,风险相对高一点,收息率还维持在 6.59% 的水平。这时候就有个问题了:利率低就一定好吗?高息背后是不是藏着更高的风险?对普通人来说,选贷款不能只看利率,还得看银行的稳定性。
再说说大家最担心的资产质量,也就是银行的坏账情况。样本银行零售贷款平均不良率是 1.32%,比之前上升了 0.14 个百分点。虽然整体还在可控范围,但风险在慢慢暴露,尤其是经济大环境影响下,部分客户还款能力下降,坏账自然就多了。
不同银行的风险差异也很大。江苏银行做得不错,不良率只有 0.87%,风险控制得很到位;可哈尔滨银行就面临不小压力,不良率达到 5.11%,这和它服务的区域经济情况、客户结构有很大关系。这也提醒我们,看银行的贷款产品时,不光要看利率和额度,还得关注这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别一不小心踩了坑。
对比欧美国家的零售贷款发展,他们早就过了高速增长期,现在更注重精细化运营。按照这个趋势,我国零售贷款未来 12 年可能会迎来增速触底,利率也会慢慢企稳,但银行之间的分化会更严重 —— 能抓住细分市场的银行会活得更好,跟不上的可能会更难。
那机会到底在哪?对银行来说,总量增长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得抓结构性机会。比如深耕县域经济,服务好农村市场;针对新市民、小微企业主这些细分客户,设计更贴合他们需求的产品。还可以靠科技帮忙,比如用 AI 做风控,既能提高批贷效率,又能减少坏账;推出绿色消费贷,跟着国家政策走。银政企也可以多合作,一起帮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对监管部门来说,也希望能有更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再加上一些财政贴息支持,帮中小银行减轻点压力。
说到底,2025 年的零售贷款市场,已经不是拼规模的时代了。对银行从业者来说,得放下 “赚快钱” 的想法,沉下心做精细化运营;对普通人来说,贷款前要多对比,看清楚利率、还款方式,选稳定靠谱的银行,别盲目跟风。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最近有贷款计划吗?是想贷来消费,还是用来创业?在选银行的时候,你更看重利率,还是银行的安全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