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从俄军火炮部队 80% 无人化打击到乌军 VATAG 重型机器人实战,俄乌无人作战平民伤亡问题引联合国关注

9 月 25 日,俄罗斯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宣布,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中,超过 80% 的火力打击任务已由无人系统承担。

这一数据揭示了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无人系统正从辅助角色升级为主力作战单元。俄军的 “天竺葵 - 2” 无人机日产量已突破 100 架,2025 年初至今向基辅发射超 34000 架,其光纤制导无人机可在电子战环境下保持信号稳定,精准打击乌军装甲目标。

乌克兰同样在加速无人化进程。该国新推出的 VATAG 重型地面机器人,载重 2 吨,采用混合动力系统,可在泥泞雪地中运输物资、清除障碍,还能搭载 12.7 毫米防空机枪或 25 毫米自动炮。

乌军第 429 独立团指挥官 “阿喀琉斯” 透露,他们需在俄军纵深 50-70 公里区域发起攻击,使用 AN-196 “凶猛” 无人机携带 50 公斤弹头深入俄境内 1000 公里。这种 “以空间换时间” 的战术,反映出乌军在兵力劣势下的技术突围。

产能差异正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因素。俄军依托本土供应链,无人机年产量达乌军数倍,仅 “非洲菊” 低成本无人机每月就能生产 600 架,以 500-2000 美元的成本消耗乌军价值数万美元的防空导弹。

乌军虽计划 2025 年生产 350 万架无人机,但 70% 的电子元件依赖进口,每月仅能组装 20 万架,且 “弹簧刀 - 600” 等高端型号受限于西方制裁,实际部署量不足预期的 1/3。

这种差距在战场上表现为俄军无人机的持续压制与乌军的被动防御 ——2025 年 8 月,俄军单日发射 4000 架 FPV 无人机,迫使乌军在顿巴斯地区消耗了当月 60% 的防空弹药储备。

双方在算法与硬件的博弈中不断突破技术边界。

俄军 “卢比孔” 无人机系统通过 24 小时红外监控,配合 “克拉苏哈 - 4” 电子战系统干扰乌军通讯,形成 “发现即摧毁” 的杀伤链;乌军则研发出光纤制导无人机,通过物理链路彻底规避电磁干扰,在库尔斯克地区成功摧毁俄军价值 2000 万美元的电子战系统。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中,算法精度、硬件性能和供应链稳定性正在成为决定胜负的核心要素。

当俄罗斯的 “钢铁洪流” 遭遇乌克兰的 “数字匕首”,传统战争的物理边界正在被打破,而人类对战争伦理的认知边界,也在无人机的螺旋桨声中悄然重构。

读者们,你的观点是什么,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