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上,气氛总不乏热烈。白酒碰撞声此起彼伏,空气里流动着辛辣与笑声。但在市场的K线图里,气氛截然不同——茅台六连跌、群酒沦陷,股东们的心情大概像被兑了水的牛栏山:浓香不再,只有苦味。
“你明天还会喝吗?”
假设你正好赶上一桌朋友聚会,话题从时政聊到股市。有人喝高了拍桌子大声嚷嚷:“我跌到现在还不割,明天说不定能反弹!”房间里空气仿佛瞬间凝固,没人接话。毕竟,白酒股跌了六天,20只白酒股齐刷刷翻绿,这场‘持股如持针’的体验,换谁都难笑得出来。
作为局外人,允许我梳理一下这场热闹背后的逻辑,不至于让本已蒙圈的投资者在拧着瓶盖的时候,手都抖到拧不上。
先给出案情梗概:三大利空。第一,经济基本面下滑带动白酒需求减少。第二,投行集体“看空”,报告直言“旺季不旺”,券商踏实锤了。第三,萎靡的调研数据,白酒动销同比大跌,三季报堪忧。
贵州茅台持续六天收绿,不是巧合,而是情理之中。在市场不起眼的角落,酒鬼酒-2.9%,舍得-2.8%,今世缘、天佑德、金种子、金徽、伊力特、皇台酒业……跌幅按点排列,像往年春节期间排队领红包,只不过这回大家拿到的是一串负号。
为什么大家认死理非要盯着白酒?中国白酒行业和大型基建、地产周期高度相关。一句俚语总结——工程量越大,喝的酒越多。项目多,宴席足,周而复始。而今年基建和地产一反常态地给了市场一个下马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5月开始加速下滑,白酒股也开始了它们的“夏天之殇”。
接下来的连锁反应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也熄火,消费场景受限,白酒库存水涨船高。出口数据更是没能给市场打上一针强心剂。悲观者说,这不是三大利空,是“满盘皆输”。
常有人说,白酒的年景在下半年——中秋、国庆是天赐的销售旺季。每逢佳节倍思亲,顺便多喝两杯。可惜机构调研给大家端上了冷菜:“旺季同比下滑20%”,动销不见起色,行业环比下滑加剧,市场情绪远比酒精更能麻痹神经。这一来,别说三季度“报喜”,四季度业绩企稳也很悬。
哦,对了,如果你以为只有白酒受伤,化妆品也是荣辱同体。最近有一支白酒翻车,珀莱雅股价也创新低。消费,不分行业,大家一起“作伴下跌”。
专业习惯让人习惯性怀疑数据背后的细节。指标下滑不光体现在市场层面,还有微观现场。不妨想象一下,哪些人突然少了喝酒的场景?房地产项目暂停、工程宴席缩减、渠道商囤货加重,大经销商无法顺利将库存转化为现金流,甚至个别“库存饮料”最后流向电商平台,变成“清仓特卖”。数据从宏观到微观,从不说谎,只是有人不愿意承认。
职业看多了这种冷热交替场面,骚动的情绪往往裹挟着惶恐泡沫——越是大牌越让人以为“不可能”,可市场最终都是价格投票。习惯了“永远喝不垮的茅台”,现在不得不盯着六连跌琢磨人生,这大概是A股投资者的又一节“饮酒课”。
有人会问:这回是真见顶了吗?还是又一波捂盘上的“好机会”?经验告诉我,不急于宣判死刑。我们看到的“证据链”如下:
- 基建房地产同步凉凉,白酒业绩压力大增
- 投行大厂开始唱空,市场情绪跟风杀跌
- 终端调研反馈冷淡,库存高企,供需错配
- 消费板块普遍遭殃,社会压力不减
但每个证据链都不是铁板一块。市场最擅长的就是反转。几年前也是这样,消费龙头们自带光环,价值投资者视其为真理。时间过去,光环易碎,神话破灭。
这场白酒股“耐力战”折射出的不只是消费结构的变迁,还有资本市场的情绪轮回。高处不胜寒,跌倒亦未必万劫不复。再多的利空、再多唱空的报告、再多的业绩“黑天鹅”,都未必代表行业的彻底崩塌。也许某一天,工程宴席又火了,新周期又来,大家又举杯迎风。
市场需要敬畏,投资需要底线。太笃信专业判断容易“喝高”,太随波逐流则容易“喝醉”。日子还得过下去,投资者还要继续在盈亏间徘徊。就像江湖里从没有永远的“不倒翁”,只有暂时不倒的人。
白酒还会继续跌吗?消费者的情绪会否随大盘起舞?下一个“自救”的轮回会发生在哪个节点?其实,这才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后劲”。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