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在1975年病榻之上,向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透露了一个尘封近半个世纪的秘密:当年极力推动袁世凯称帝的“筹安会六君子”之首杨度,晚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是自己单线领导的同志。
这个消息一出,无异于平地惊雷。一个曾经的帝制推手,一个与孙中山、梁启超、袁世凯等民国风云人物都有着极深纠葛的复杂政客,其最终的政治归宿竟然是共产主义。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
帝师梦的两次破灭
杨度一生都在寻找救国良方,而他最初的答案是君主立宪。这位出身湖南湘潭的书生,早年才华横溢,19岁中举,师从帝王学大家王闿运,被寄予厚望。他东渡日本,与黄兴、汪精卫等人同学,研究各国宪政,一心想将这套制度移植到积弊丛生的晚清。
机会似乎来了。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杨度受邀代笔撰写报告,其才学深得袁世凯、张之洞等重臣赏识,被保举入朝,担任宪政编查馆提调。然而,清廷的“预备立宪”终究是一场骗局,皇族内阁的出炉,彻底击碎了他通过改良拯救清王朝的幻想。
清廷靠不住,杨度便将希望寄托在手握重兵的强人袁世凯身上。他认为,在当时混乱的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稳定局势,推行改革。于是,他牵头成立“筹安会”,为袁世凯称帝大造舆论,成为洪宪帝制的首席谋主。然而,这场复辟闹剧在全国上下的声讨中仅仅维持了83天便草草收场,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据说临终前大呼:“杨度误我!”
君子一言与白色恐怖
帝制之路彻底走到了尽头。杨度的政治声誉也因此跌入谷底。但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选择履行一个多年前的承诺。早在1905年,他在东京与孙中山有过一次长达三天的辩论,两人政见相左,却惺惺相惜。当时杨度说:“我主张君主立宪,若我成功,望您来助我;您坚持民族革命,若您成功,我必当追随。”
袁世凯死后,杨度毅然抛弃了自己坚持多年的政治主张,转而投向民主共和。1922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国民党,为孙中山的事业四处奔走,获得了孙中山的高度评价:“杨度人不错,能履行政治家诺言。”孙中山甚至亲自出面,让国民党内同志不要因杨度过往的经历而为难他。
然而,孙中山的逝世让国民党迅速变质。蒋介石上台后,背弃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国,让杨度再次感到失望。他意识到,自己所追随的国民党,也并非救中国的最终答案。
一份报告里的中国答案
在迷茫与求索中,杨度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通过与李大钊的深入交往,他对共产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他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试图从中寻找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1927年,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杨度心急如焚,不惜卖掉自己的宅邸,用所得钱款四处疏通关系,试图营救,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挚友的牺牲让杨度悲痛万分,也让他对共产党的信念更加坚定。同年,一份文件彻底点醒了他。当读到毛泽东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这位53岁的老乡拍案叫绝,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预言:“这个毛泽东绝非池中之物,他定能救中国,兴天下!”
这份报告让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所在——广大的农民。无论是清末的改良,袁世凯的帝制,还是国民党的革命,都未能真正触及中国最根本的社会结构。而毛泽东的报告,精准地指出了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这才是撬动整个旧中国的支点。杨度苦苦追寻半生的救国之路,在这一刻豁然开朗。
最危险的投机
他做出了人生中最后一个,也是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经潘汉年介绍,由周恩来亲自批准,杨度秘密入党。考虑到他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巨大的社会声望,组织决定让他作为一名秘密党员,利用其特殊身份为党工作。
此后,杨度在上海以卖字画和担任杜月笙门下“清客”为掩护,为中共中央特科提供了大量宝贵情报。面对党内一些同志对他入党动机的质疑,认为他是在政治投机,杨度曾对联络人夏衍感慨道:“我是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候入党的,说我投机,我投的杀头灭族之机。”
1931年,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毁灭性打击,形势万分危急。杨度临危不惧,利用自己的住所掩护了负责转移毛泽东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的地下党员董健吾,使其幸免于难。
结语
1931年9月,杨度在上海病逝,终年56岁。临终前,他自撰挽联:“帝道真如,如今都成过去事;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这副挽联,正是他一生探索与最终信念的写照。
杨度的一生,看似充满了矛盾与转折,从保皇党到革命党,从帝制祸首到共产党员,身份几经变换。但贯穿始终的,是他那颗从未动摇的救国之心。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艰难求索的缩影。他尝试过所有看似可行的道路,并在一次次失败后,最终找到了他认为唯一正确的方向。他不是一个投机者,而是一个执着的寻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