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3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计突破 4 亿,康养产业正从 “可选消费” 变为 “刚性需求”。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这个万亿级市场正呈现出五大清晰趋势,而众成七星的布局恰好踩中了时代的节拍。
趋势一:需求从“生存型” 向 “品质型” 跨越。 过去,养老服务多聚焦 “吃饱穿暖”;如今,中老年群体对 “健康管理、精神满足、旅居体验” 的需求激增。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康养旅居市场规模已达可观体量,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2000 亿元,其中 “候鸟式旅居”“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 等业态增速领先。这意味着,康养服务必须从 “单一照护” 转向 “健康 + 生活 + 精神” 的多维满足。
趋势二:政策驱动下的“医养融合” 加速落地。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推动康养产业发展”,《“康养产业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更细化了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公建民营” 等模式成为主流:政府提供场地与政策支持,专业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既解决了公共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提升了服务效率。众成七星的 “公建民营” 实践,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
趋势三:科技与传统医学的协同创新。单纯依赖人工的康养服务已难以满足需求,科技工具正成为重要支撑:健康监测设备可实时追踪血压、血糖等数据;中医体质辨识仪让养生方案更精准;臭氧非药物疗法等技术则为“减少药物依赖” 提供了新可能。这种 “科技 + 传统” 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服务专业性,更降低了长期康养的成本。
趋势四:业态融合催生“康养 +” 新场景。 康养不再局限于养老院,而是与旅居、文旅、农业等领域深度结合。例如,云南的康养基地依托当地气候与山水资源,打造 “康复 + 旅游” 的体验;艾草种植基地则将 “养生产品” 与 “农耕体验” 结合,形成 “康养 + 乡村振兴” 的新模式。众成七星旗下的普洱茶基地、艾草生物科技公司,正是这种融合趋势的实践。
趋势五:服务从“标准化” 向 “个性化” 升级。 不同老人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差异巨大,“千人一面” 的服务已被淘汰。如今,个性化康复计划、定制化食疗方案、针对性心理疏导成为标配 —— 比如为高血压患者设计低盐饮食与温和运动方案,为独居老人组织社群活动缓解孤独感。这种精细化服务,正是众成七星康养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可以预见,未来的康养产业,将是“政策、科技、人文、生态” 共同作用的领域。谁能率先打通这些环节,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