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还没冷下来,HBM这只“烧烤店新晋招牌”,突然成了圈内热议的头号话题,搞得股市小伙伴们一夜之间都在琢磨,这波算力红利会不会直接从寒武纪的股王宝座蹦到HBM头上,谁才是真正的下一个“牛市王者”?
这局怎么看,都带着那么点悬疑味儿,硬是让人心里打鼓。
先前光模块才是投资圈里的小甜心,连夜刷屏,涨到让人找不到北。
结果没过几天,各种高点、回调说法层层叠加,有人喊要见顶。
身后这一堆还没发光的新票、尤其被大家忽视的HBM,突然自己站出来“举大旗”,风头直逼老大哥光模块。
是巧合,是狗血,还是早有预谋?
这锅谁来接,谁又能撑得住?
大伙都说科技牛市要抓住时代节拍,可现实其实比炒股还复杂。
HBM到底是什么来头?
国内那几个上市公司又是怎么布局的?
市值暴涨背后,是技术牛人造梦,还是资金情怀乱舞?
熬夜看那些公告、分析、预测,真的是脑壳要炸——一堆新名词、技术专利,各种“高带宽”晃得人眼花缭乱。
那今天咱就不当旁观者,直接下场,把这团乱麻一根一根捋清楚。
究竟这风口上的HBM,是泡沫,还是金矿?
看,大多数人对于HBM第一反应估计都是:新型内存?
还是啥高科技显卡配件?
要不就是AI服务器升级包?
总之,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可能还是那些年无数次换内存条、重装系统的憨厚记忆。
但话说回来,HBM的科技后台可不是小打小闹。
这东西,全名High Bandwidth Memory,核心在于3D叠加、多层堆栈加上那神秘莫测的硅通孔技术,说白了就是把一堆DRAM芯片像码楼房一样往上摞,再用微小的“电梯井”互联,这操作看着就比横着排一排的传统DDR内存高级得多。
你想啊,HBM3带宽最高飙到1.2TB/s,普通DDR打工人哪比得上?
还能少耗电,省着服务器发烧掉一片,节能减排好家伙,连环保都考虑到了。
怪不得AI服务器、显卡、数据中心这些数码大胃王都爱用它——没个高带宽内存,连算法都懒得跑,算力再大也跟马拉松穿拖鞋没区别。
难怪投资圈把HBM喊成“下一个算力风口”,这热度没虚头。
但是,说到风口,咱投资党最关心的,其实不是光技术牛不牛这个事,关键是哪几只票能涨给你看?
股市这行,不管你是技术判断派、消息面专家,还是纯搞投机的,最后看的还是落到谁家“涨飞”,谁家“锁仓”。
那国内HBM产业到底啥情况?
是全产业链自己一条龙,还是拼拼凑凑免强凑班子?
咱来看看那些名单,别说,全靠一圈内部猛人扛着,每个环节都有人能站出来答题。
比如封装测试环节,那是长电科技和通富微电的主场,一个有XDFOI高密度扇出型封装,一个和AMD有猛料深度合作,连南通那边的产线都快给HBM定制了。
你说这阵仗,是真拼。
长电科技把TSV、微凸块、2.5D/3D封装都玩成家常便饭,是国内少数敢说HBM量产不是吹的公司。
通富微电就更不用说了,南通那条新产线等投产资金估计都要股票涨一波。
说是“中国存储器第一梯队”,其实干的就是给AI服务器带发动机的事。
这些操作听着眼晕,其实就像组装汽车一样,谁能把零件精细封进去,谁就是辣条工厂的厂长。
再往下看,材料供应环节更是暗藏玄机。
你以为只有技术才是门槛?
实际最吃紧的门道,往往是那些环氧塑封料、小硅球啥的。
华海诚科就是专门玩这套的,颗粒状环氧塑封料(GMC)全中国就他一家搞得出来。
全球才三家有这技术,另外两家还跑日本。
这东西就像高端披萨的奶酪,没它啥都不香。
联瑞新材则是球硅和球铝的主力军,虽然名气不算大,实际占了GMC材料30%的供货,直接跑进国际主流供应链。
你看全球市场,哪个GMC厂商能不招呼他一下?
再有雅克科技,旗下的UPChemical直接给SK海力士供前驱体材料,玩的是薄膜沉积这套,技术壁垒高得给同行心里扎了一刀。
国产替代空间大,真要发力起来,不说“逆袭”,起码有点底气。
宏昌电子也是狠角色,主打电子级环氧树脂。
这玩意儿就是给HBM3E封装用的爆款材料,能做到薄非导电膜,满足一堆奇葩要求,珠海又专门建了新项目线,年增四十八亿不在话下。
英伟达显存一升级,公司就能吃饱喝足,直接坐稳材料老大。
顺着产业链继续推进,到了设备制造这一关。
赛腾股份和芯碁微装俩兄弟,也算圈内不同曲线的佼佼者。
赛腾股份之前靠收购日本OPTIMA,直接插队海力士产线,这就像NBA签了个外援,直接提升板凳深度。
检测精度能到0.1μm,三星独家下单从三十七台订到基地年产能三百台套,说是A股首家量产HBM检测设备那是有点把握。
芯碁微装手里则有晶圆键合设备,覆盖分子、金属各种工艺,给国内头部厂商做备货,只要HBM上堆叠对准与热管理,基本都得靠它。
代理分销环节其实看着简单,实则暗流涌动。
香农芯创独家代理SK海力士,HBM份额国内拿走三成。
别人最多抢点边角,这家直接接受订单暴涨,受益于海力士扩产和AI服务器“吃货”升级需求,赚得乐呵呵。
最后技术研发与设计当家人,兆易创新自打引入类似HBM的混合键合技术后,产品已经投产,矿机和AI推理场景用得上。
在手订单三亿,不嫌少。
虽然性能还差点意思,没法和主流HBM3硬刚,但对国产替代来说战略意义深远。
你看这布局,像不像每个家长都把孩子送进名校,指望哪天出个状元?
说到这儿,大家脑子里的主线应该渐渐清晰了。
整个HBM产业链在国内基本就是“材料-设备-封装-代理”各把关,有点像鞋业里的制鞋师傅、胶水师傅、品牌商、销售员各带一摊。
龙头企业不管技术还是市场都在分头突破,打的是长远战。
别误会,这圈子技术壁垒可不低。
HBM本质靠着3D叠加、TSV、先进封装一块块儿垒起来,国内企业虽然在材料、设备、封装上有点经验,真要做原厂——比如长鑫存储啥的——其实也只是刚刚送样,路还远着呢。
这不是贬人,是实话。
全球市场预计2025年HBM能做到两百五十亿美元的大盘子,咱国内企业其实在材料,特别是GMC这种环氧塑封料、检测设备这块锥形细分的渗透率增长飞快。
有经验的都知道,国产材料2025年能从不到百分之五飙到百分之三十,谁敢说不是资本和技术双重加持的成果?
不过,风口再热,也有坑等着你。
部分产业链上的公司,比如华海诚科、芯碁微装,量产能力其实还有待检验。
你说客户认证进度要是慢一点,或者国际巨头像三星、SK海力士一扩产,国内票市空间压一压,难免让人心跳加速。
这些风险日日都有,谁也不能拍胸口说全无压力。
散户也好,大资金也罢,买票前多掂掂分量,别光看人家PPT上的词汇飞天,是不是量产到位,有没有客户实锤,那才是真金白银下场的底牌。
技术路线能不能卡出差异化,是不是一步步把下游环境吃通到位,永远都得问问数据和实际业务。
总结一下,这波HBM风口不是空穴来风,国内整个产业链已经成型,不管材料、设备、封装还是代理、研发,龙头都在各自小圈圈里占据大块江山。
AI算力角逐已成常态,国产替代也是明牌里的“潜力炸弹”,硬核企业只要把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市场份额磨得更亮一点,绝对有希望在这场世界级科技竞赛里赢得未来。
但得提醒大家一句,别一见涨就急着入场,长期机会才是正道。
技术突破不易,量产和客户认证也不是说掀桌子就能完成。
真怕一不小心,风口成风暴被套牢,临时涨跌只是彩虹,真正带动产业升级的,还是那些踏实做业务的“无名英雄”。
说到这儿,咱就想问问——
你觉得这波HBM产业链风起云涌,真的能成为中国算力牛市的新核爆点吗?
还是只是昙花一现?
微信区评论,咱一起来聊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