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上空划过神秘魅影! 8月初,一架造型科幻的无尾战机试飞画面引爆全网。 这是中国亮相的第三款六代机,出自西北工业大学之手,被军迷称为“西六代”。 其设计颠覆传统:无垂尾提升隐身性能,变后掠翼兼顾高速机动与航母起降需求,双发中型尺寸介于重型机与轻型机之间。
更令人玩味的是,一向高调的美军此次却异常沉默,连续五天未作任何回应。 对比之下,美国六代机NGAD项目仍停留在PPT阶段,波音F-47仅公布过模糊概念图。 西六代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六代机研发进入“三机并进”时代,空战规则正被重新书写。
2025年8月初,一组拍摄于西安上空的战机试飞照片在社交媒体疯传。 照片中的飞机造型凌厉:宽间距双发布局、无垂尾设计、肋下进气道,机身线条如利刃切割空气,科幻感扑面而来。 它与2024年底首飞的成飞歼-36、沈飞歼-50并列为中国第三款六代机,因西北工业大学主导研发,被网友称为“西六代”。
西六代的气动布局引发全球军事专家热议。 其无垂尾设计大幅降低雷达反射面积,而最大亮点在于疑似采用变后掠翼结构——机翼后掠角可动态调整,高速飞行时缩小后掠角减少阻力,低速时扩大后掠角增强升力。 这种设计在舰载机领域意义重大:航母起降需要低速稳定性,空战则需要高速机动性,变后掠翼恰好能平衡两者矛盾。 专利图还显示其机腹设有两组内置弹舱,前舱配备6块锯齿状盖板,后舱4块盖板紧邻尾钩舱,进一步印证其舰载属性。
尺寸对比暴露关键定位。 西六代机体明显小于成飞的歼-36,翼展与歼-35舰载机接近,双发布局既保证推力冗余,又控制成本。 这一尺寸引发两种猜测:可能是有人驾驶的轻型六代机,也可能是高速型忠诚僚机。 支持前者观点者指出,其座舱结构在专利图中清晰可见,且变后掠翼的机械复杂度更倾向有人操控;而美国“驱动”网站分析认为,该机或为沈飞歼-50的协同作战无人机,能执行电子压制、蜂群打击等任务。
西六代的红外隐身技术同样激进。 其排气系统采用二元喷管背负式安装,喷口藏在倒V型机体结构下方,大幅遮挡高温尾焰。 发动机中心锥与喷管壁面还可能应用气膜冷却技术,通过冷空气注入降低金属温度,削弱红外信号。 这种设计风格被指“融合YF-23与B-2A精华”,地面防空系统极难追踪。
中国六代机研发已形成三条技术路线。沈飞歼-50侧重舰载适应性,采用折叠翼设计;成飞歼-36作为重型空优战机,以“三发布局”实现超远程打击;西工大的新机则专注舰载多功能性,通过变后掠翼突破起降与机动性的传统矛盾。 三款机型同步试飞,展示出中国军工“饱和式验证”的策略——不同方案并行测试,择优量产。
美国军方对西六代保持沉默引发猜测。此前美军高调宣传“协同作战飞机”(CCA)计划,宣称要为六代机NGAD和F-35配备1000架忠诚僚机,但实际进展缓慢。 安杜里尔工业的YFQ-44A与通用原子YFQ-42A仅处于原型机阶段,而NGAD项目因预算争议屡次推迟。 西六代试飞照片曝光后,美国“驱动”网站、《战区》专栏连续追踪分析,但五角大楼与波音公司未发表任何评论。
全球军迷对比三国六代机设计风格时,西六代意外获封“颜值冠军”。 其流畅的兰姆达翼与锐利前缘线条被赞“宛如星际战舰”,更有网友调侃:“美国PPT战机还在用十年前的菱形翼,中国新机直接改写审美规则! ”
西工大此次突破凸显中国航空产业链的成熟。 从歼-20时代依赖俄罗斯发动机,到六代机三款机型全部采用国产动力(涡扇-15改进型、涡扇-19等),中国已构建完整的高端航发研发体系。 西六代的变后掠翼铰链结构,更考验特种合金铸造与精密机械加工能力,此类技术曾长期被欧美垄断。
西六代的试飞频率正逐步增加。 8月6日最新曝光的照片显示,其机头加装空速管,表明进入气动数据实测阶段。 随着更多试飞画面流出,关于其“有人/无人”身份的争论或将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