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人民币国际化:5400亿大棋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5400亿大棋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还记得上个月央行那则刷屏的新闻吗?

中国与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匈牙利央行一口气续签了总额5400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这条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不少人兴奋地猜测:这是否意味着人民币要向美元的地位发起挑战了?

高盛集团在9月7日发布的报告中给出了冷静的分析。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使用率仍然偏低。

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仅为2.6,远低于美元的66.6和欧元的23.8。

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长期徘徊在2%左右,全球外汇交易量不足5%。

这些数字清晰地显示了人民币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差距。

与中国经济规模相比,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确实存在不小差距。

从2000年至2024年,中国GDP全球占比从6%增至19%,并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国。

但人民币在中国对外贸易结算中的使用仅约15%。

这种货币地位与经济实力之间的不平衡,正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动力。

地缘政治变化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契机。

自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国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引发新兴市场国家对去美元化的需求增长。

沙特、巴西、阿根廷等国近年相继宣布考虑或已开始在对华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

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与出口实力,为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使用提供了稳固基础。

货币国际化通常遵循三个步骤。

首先是贸易结算与计价,依托出口优势推动本币在跨境贸易中使用。

然后是延伸到信用证、保理、跨境贷款及债券发行等私人金融领域。

分析认为,人民币正处于从第一步向第二部过渡的阶段。

5400亿元的本币互换协议引发了广泛关注。

具体来看,中欧本币互换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协议有效期三年。

中瑞本币互换规模1500亿元人民币/170亿瑞士法郎,协议有效期五年。

中匈本币互换规模400亿元人民币/1.9万亿匈牙利福林,协议有效期五年。

这些协议覆盖期限和规模各有侧重,为人民币在欧洲金融市场提供了支撑。

这些央行选择并非随意,而是中国多年战略布局的结果。

欧洲央行代表整个欧元区,中欧互换协议是中国对外签署的最大规模本币互换协议之一。

这意味着人民币正式进入欧洲核心金融圈。

瑞士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其金融体系稳健、国际声誉卓著。

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协议,增强了人民币作为稳定货币的国际形象。

匈牙利位于欧洲中部,是“一带一路”在中东欧的重要桥头堡。

中匈互换协议规模扩大四倍,便利了中匈贸易结算。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发展也值得关注。

截至2025年8月末,CIPS拥有176家直接参与者、1531家间接参与者。

这个系统覆盖了全球180多个国家的4900多家法人机构。

2024年CIPS累计处理跨境支付金额175.5万亿元,同比增长42.6%。

今年6月,南非标准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等六家外资机构成为CIPS直接参与者。

这标志着CIPS境外外资直接参与者首次覆盖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

全球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加速。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第一季度的报告,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占比已从2000年的逾70%降至57.7%。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指出,地缘政治风险和金融制裁的频繁使用已显著动摇多国对美元的信任。

各国日益关注美元资产的稳定性及潜在持有风险,并积极寻求替代性支付和储备手段。

2025年的两大事件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

8月底的天津上合峰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宣布提供12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基金,全部以人民币形式支持成员国基础设施建设。

这个酝酿15年的构想因俄罗斯态度转变终获突破。

该银行总部拟设北京,将采用本币结算模式支持欧亚基建项目。

紧随其后的北京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从地缘政治角度强化了人民币影响力。

阅兵促成26国领导人签署陆上丝绸之路铁路合作协议。

这条连接重庆与欧洲的贸易新通道仅需15天,比海运节省20-30天,全程采用人民币结算运费。

2024年该线路货运量已超越传统海运,2025年有望实现翻番。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应用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俄罗斯70%的能源出口、伊朗石油贸易均已采用人民币结算。

尽管2025年上半年中俄贸易额同比下降8%至1258亿美元,但能源领域的人民币结算比例持续攀升。

这种趋势正在构建平行于美元体系的区域性金融网络。

即使与美国关系密切的印度,也在考虑增加中印贸易中的人民币使用比例。

美联储2025年报告显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占比从2022年的17%升至27%。

在SWIFT系统中的支付占比也从2%提升至3.5%。

阿根廷等新兴市场使用人民币结算对华贸易的比例已达50%。

巴西、哈萨克斯坦新设的人民币清算中心增强了离岸市场流动性。

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包括中国对资本管制的偏好、外资对开放透明市场的需求、美元稳定币崛起,以及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有限等因素。

高盛总结指出,如何在维持金融稳定与推动市场开放之间取得平衡,将是人民币国际化成功的关键。

贸易顺差国的身份也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特殊挑战。

作为主要商品输出国,中国长期吸收美元,而非向外输出人民币。

这使得人民币“走出去”缺乏自然渠道。

若强行大规模输出人民币以购买外国商品和服务,可能重蹈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覆辙。

这与中国的利益不符。

资本项目管制是另一个现实制约。

货币的完全国际化需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作为支撑。

而中国基于金融安全和稳定的考虑,在此方面采取审慎、渐进的态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人民银行自2008年起开始与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截至2025年5月末,仍在存续的协议共32份,总规模约4.5万亿元人民币。

这些合作伙伴既包括欧盟、瑞士等发达经济体,也覆盖巴西、俄罗斯、印尼、阿根廷等众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这一布局既支持中国企业跨境贸易的本币结算需求,也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战略。

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至6月末,在已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下,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为807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动用外币余额折合人民币约4亿元。

这些安排为促进双边贸易与投资往来提供了实质性支持。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一个经济议题,

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削弱世界多边架构,严重损害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实质上,美元地位受益于“全球化”及其系统性制度整合。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促使人们重新评估美国政治风险与美元避险属性。

今年4月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去美元化”给出了最直接的反应。

尽管当前美元体系尚未达到崩塌临界点,但其信用锚已经松动。

“去美元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且波动的过程。

经济学家预测,未来十年人民币有望成为主要储备货币之一,虽难以取代美元,但将有效制衡单极货币体系的风险。

在这个世界经济格局重构的时代,中国通过系统性布局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平衡的金融选择。

2025年的两大标志性事件,正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依然漫长,但每一步都在改变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