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德械师300挺机枪,竟全是法国货,宋子文一句话道破玄机

1936年深秋,南京中央军校的靶场上,寒风凛冽。

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将军站在观礼台上,灰蓝色的眼睛里写满了难以置信。他的目光死死盯着正在进行实弹射击的第87师——这支号称"德械师"的王牌部队,本该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德式精锐。

然而,当士兵们架起轻机枪开始射击时,法肯豪森的脸色瞬间变了。

"砰砰砰——"

那独特的射击声让这位经历过一战的德国老兵立刻听出了端倪。这不是德国MG系列机枪的声音,也不是捷克ZB26的节奏,而是——法国哈奇开斯的音调!

"停!"法肯豪森突然举起手杖,用生硬的中文喊道。

整个靶场瞬间安静下来。第87师师长王敬久急忙跑过来:"法肯豪森将军,有什么问题吗?"

这位德国将军走下观礼台,径直走向一个机枪阵地。他蹲下身,仔细端详着那挺还在冒着青烟的轻机枪。没错,枪身上赫然印着法文:"Hotchkiss M1922"——法国哈奇开斯1922型轻机枪。

"王师长,"法肯豪森缓缓站起身,声音里带着一丝讽刺,"能否告诉我,为什么你们的'德械师',装备的却是法国机枪?"

王敬久的脸瞬间涨红了。他支支吾吾地说:"这个……是军政部统一配发的,我们也不知道……"

"不知道?"法肯豪森冷笑一声,"整整300多挺轻机枪,全部是法国货!这就是你们所谓的德式装备?"

就在这尴尬的沉默中,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靶场。车门打开,走下来的是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他今天是专程来视察德械师训练情况的。

看到法肯豪森阴沉的脸色,孔祥熙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个秘密还是被发现了。

"孔部长来得正好,"法肯豪森用德语对身边的翻译说,"请问他,为什么要在德械师装备法国武器?这是对我们合作的不尊重!"

孔祥熙擦了擦额头的汗珠。他知道,这件事的背后,牵扯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一个连蒋介石都不完全知情的军火买办网络。

而这一切的源头,还要从三个月前的一次密会说起……

02

1936年7月,上海法租界霞飞路的一座洋房里,烟雾缭绕。

孔祥熙坐在真皮沙发上,对面是一位满脸络腮胡的法国人——施耐德军火公司远东区总代表皮埃尔·杜邦。两人中间的茶几上,摆着一份厚厚的合同。

"孔先生,"杜邦用流利的中文说道,"我们的条件很简单,1200挺哈奇开斯轻机枪,每挺售价850美元,比德国人的报价便宜30%。而且……"他故意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看着孔祥熙,"我们愿意提供15%的'技术服务费'。"

孔祥熙心里盘算着。15%的回扣,那就是15万美元,按当时的汇率,足足50万法币!这笔钱足够他在上海再买两栋洋房了。

"可是,"孔祥熙装作为难的样子,"委员长明确指示,德械师必须装备德式武器。如果被发现……"

杜邦哈哈大笑:"孔先生多虑了。我们的哈奇开斯轻机枪,性能绝不比德国货差。而且,你们不是一直抱怨德国人供货太慢吗?我们三个月内就能交货!"

确实,德国方面因为希特勒政府的犹豫不决,军火供应时断时续。1936年初签订的合同,到现在才交付了不到一半。眼看着日本人在华北虎视眈眈,蒋介石急需尽快武装起几个精锐师。

"而且,"杜邦压低声音,"据我所知,宋子文先生最近也在和比利时人谈判,准备采购FN公司的轻机枪。大家都在为国家着想,何必拘泥于德国货呢?"

提到宋子文,孔祥熙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这个妹夫一直跟他不对付,两人在财政大权上明争暗斗了多年。如果宋子文能从比利时采购中捞油水,他为什么不能从法国人这里分一杯羹?

"好吧,"孔祥熙终于下定决心,"但有一个条件,这批货必须分批交付,而且要伪装成德国货的包装。"

杜邦眨了眨眼:"没问题,我们可以把枪支先运到汉堡,再转运到中国。这样在报关单上,就是从德国进口的了。"

两人相视一笑,举起酒杯。

就在孔祥熙和法国人密谋的同时,南京军政部的办公室里,另一场对话正在进行。

军政部次长陈诚看着手里的采购清单,眉头紧锁:"宋部长,这批比利时轻机枪的价格,是不是太高了?"

宋子文抽了口雪茄:"陈次长,你要知道,现在欧洲局势紧张,各国都在扩军备战。我们能买到就不错了。"

"可是,"陈诚还想说什么,却被宋子文打断了。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宋子文站起身,走到窗边,"你是怕委员长怪罪我们没有按计划采购德国货。但是陈次长,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把鸡蛋都放在德国这一个篮子里,万一哪天德国和日本走到一起,我们怎么办?"

这话让陈诚沉默了。确实,最近传来的消息显示,德国和日本正在秘密接触,讨论建立某种形式的同盟。

"所以,"宋子文转过身,"我们必须多元化采购渠道。比利时、法国、捷克,甚至苏联,都可以是我们的供应商。至于德械师……"他冷笑一声,"名字只是个幌子罢了。"

03

1936年8月,江阴要塞。

夜色如墨,长江上薄雾弥漫。一艘悬挂着德国旗的货轮悄然靠岸。船长是个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但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

码头上,孔祥熙的心腹、军政部军械司司长俞大维亲自带人接货。

"小心点!"俞大维压低声音对搬运工说,"这些都是重要军械,摔坏了你们赔不起!"

木箱一个个被抬下船。每个箱子上都印着德文标识和鹰徽,看起来确实像是德国货。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标识都是新印上去的,油墨还带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俞司长,"一个年轻军官小声问道,"这批货真的是从德国来的吗?我怎么觉得这些箱子的规格不太像德国标准?"

俞大维瞪了他一眼:"不该问的别问!你只管把货安全运到南京就行。"

就在江阴码头紧张卸货的同时,上海的另一个码头上,宋子文的人也在接收一批"特殊货物"。

这批货来自比利时,是FN公司最新生产的勃朗宁轻机枪。为了掩人耳目,这些武器被伪装成"农业机械"入关。

海关关长是宋子文的人,自然一路绿灯。但他没想到的是,孔祥熙早就在海关安插了眼线。

第二天一早,孔祥熙就收到了密报。

"哼,宋子文,你也不干净!"孔祥熙冷笑着,"既然大家都在捞,那就看谁捞得多了。"

他立即给法国人发电报,要求追加订单。这一次,他要的不只是轻机枪,还有迫击炮、山炮,甚至还有几架侦察机。

法国人自然乐开了花。欧洲经济不景气,军火卖不出去,中国这个大买家简直是救世主。他们不仅答应了孔祥熙的所有要求,还主动把回扣提高到20%。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

9月初,德国军事顾问团的一名年轻参谋在整理仓库时,无意中打开了一个标着"德国造"的木箱。里面的轻机枪虽然擦得锃亮,但枪身上的铭文却暴露了真相——"Hotchkiss",这分明是法国货!

这名参谋立即向法肯豪森汇报。老将军勃然大怒,但他没有立即发作,而是暗中展开了调查。

调查的结果让他震惊:不仅是第87师,第36师、第88师,所有的德械师都配备了大量非德国武器。法国的、比利时的、捷克的,甚至还有瑞士的,五花八门,就像是万国武器博览会。

"这简直是对德国的侮辱!"法肯豪森在日记中愤怒地写道,"我们派出最好的军官,传授最先进的战术,结果他们却用这种方式欺骗我们!"

但愤怒之余,这位老练的将军也明白,这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中国的官场,远比欧洲的战场更加复杂。

04

1936年10月,南京,总统府。

蒋介石看着桌上的报告,脸色铁青。这份报告是军统特务刚刚送来的,详细记录了孔祥熙和宋子文的军火采购"业绩"。

"娘希匹!"蒋介石狠狠地拍了下桌子,"我让他们买德国货,他们却给我弄来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侍从室主任钱大钧小心翼翼地说:"委座,孔部长和宋部长可能也是为了尽快装备部队……"

"为了装备部队?"蒋介石冷笑,"他们是为了自己的腰包吧!你看看这个,法国人给15%的回扣,比利时人给18%,这些钱都进了谁的口袋?"

钱大钧不敢接话。他知道,孔祥熙是蒋介石的连襟,宋子文是大舅子,都是蒋家的自己人。这种家务事,外人不便插嘴。

就在这时,法肯豪森求见。

这位德国将军一进门就单刀直入:"委员长,我必须向您报告一个严重的问题。所谓的德械师,实际上装备的大部分都不是德国武器。"

蒋介石装作惊讶:"哦?这是怎么回事?"

法肯豪森详细汇报了他的发现。说到激动处,这位普鲁士军人甚至有些失态:"这不仅是对德国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这样杂乱的装备会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不同国家的武器,弹药不通用,保养标准不一样,一旦开战,后勤保障将是一场噩梦!"

蒋介石点点头:"将军说得对。这件事我会严肃处理的。"

送走法肯豪森后,蒋介石陷入了沉思。他当然知道孔祥熙和宋子文在搞鬼,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

德国人确实供货太慢,而且价格昂贵。一挺MG34机枪的价格,几乎可以买两挺法国货。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他也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孔、宋两家的支持。孔祥熙控制着财政,宋子文有美国的关系,都是他不能得罪的人。

"罢了,"蒋介石叹了口气,"只要能打仗就行。"

但他还是把孔祥熙和宋子文叫到了官邸。

"你们两个,给我说实话,"蒋介石阴沉着脸,"这些法国货、比利时货,到底是怎么回事?"

孔祥熙和宋子文互相看了一眼,都不说话。

"宋子文,你先说!"蒋介石点名了。

宋子文清了清嗓子:"委座,德国人要价太高,而且供货没有保障。我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渠道。这些欧洲军火商都提供回扣,这是国际惯例,我们如果不收,他们反而不放心。"

"那这些回扣呢?"蒋介石追问。

"都用于部队的其他开支了,"宋子文理直气壮地说,"购买军装、改善伙食、修建营房,哪样不要钱?"

孔祥熙也赶紧附和:"是啊,委座。国库的钱都有定数,这些额外的收入正好补贴军费。"

蒋介石知道他们在撒谎,但也无可奈何。他沉默了一会儿,终于说道:"好吧,过去的事就不追究了。但从现在开始,所有军火采购必须经过我的批准。还有,赶紧把那些法国货的标记都磨掉,别让德国人看见!"

05

1937年7月,卢沟桥。

枪声骤起,全面抗战爆发。

第87师作为第一批增援部队开赴华北前线。在一次阻击战中,该师的一个机枪连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班长,没子弹了!"机枪手焦急地喊道。

"用三排的!"班长吼道。

"不行啊,三排用的是比利时子弹,咱们的法国枪用不了!"

类似的情况在整个战线上不断出现。法国的7.5毫米子弹、比利时的7.65毫米子弹、德国的7.92毫米子弹,相互之间都不通用。一个师的后勤部门需要准备三四种不同的弹药,运输和分配都成了大问题。

更糟糕的是,随着战事的扩大,欧洲各国都停止了对华军售。法国人、比利时人纷纷撤出中国市场,备件和弹药的供应完全中断。

法肯豪森在给德国国防部的报告中写道:"中国军队的装备混乱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多次建议统一武器制式,但都被既得利益者阻挠。这场战争,中国人输在了起跑线上。"

1937年底,南京沦陷前夕。

宋子文已经跟随政府撤往重庆。在长江的轮船上,他遇到了同样西撤的孔祥熙。

两人站在甲板上,看着滚滚东流的江水,都沉默不语。

终于,宋子文开口了:"老孔,你说我们当初是不是做错了?"

孔祥熙苦笑:"现在说这个还有什么用?"

"如果我们当初老老实实买德国货,是不是就不会有今天的败局?"宋子文喃喃自语。

孔祥熙没有回答。他想起了法肯豪森的警告,想起了那些因为弹药不通用而牺牲的士兵,心里五味杂陈。

就在这时,一个参谋匆匆跑来:"孔部长,宋部长,委座有急电!"

电文很短,只有一句话:"速查军火采购账目,严惩贪腐。"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恐惧。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无暇追究这些旧账了。国难当头,他需要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这两个贪财的亲戚。

06

1938年春,武汉。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武器装备的标准化问题。

会议由军政部长何应钦主持。他开门见山地说:"诸位,我们必须吸取教训。从今以后,所有部队的轻武器必须统一口径,统一制式。"

陈诚站起来发言:"我建议全部采用7.92毫米口径,这是我们兵工厂能够生产的。"

"可是现有的法国、比利时武器怎么办?"有人问道。

"改造!"何应钦斩钉截铁地说,"花再多钱也要改造。我们不能再让士兵因为子弹不通用而送命了。"

就在这次会议上,一个年轻的军官提交了一份报告。他叫杜聿明,时任第5军军长。

"各位长官,"杜聿明说,"我在前线发现,法国的哈奇开斯机枪虽然不是德国货,但性能其实不差。如果能解决弹药通用的问题,完全可以继续使用。"

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随后,汉阳兵工厂和重庆兵工厂开始大规模改造这些"万国牌"武器,将它们统一改为7.92毫米口径。

这项工程耗资巨大,但确实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到1940年,国军的轻武器基本实现了弹药通用。

然而,历史的讽刺在于,当中国军队终于统一了武器制式后,美援开始大规模到来,大量的美式装备又一次打乱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后勤体系。

1945年,抗战胜利。

在重庆的庆祝酒会上,已经失势的孔祥熙遇到了同样落魄的宋子文。两人都已经不在政府任职,成了闲人。

"老宋,"孔祥熙举起酒杯,"当年的事,你还记恨吗?"

宋子文摇摇头:"都过去了。我们当年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差点误了国家大事。现在想想,真是愧对那些战死的将士。"

"是啊,"孔祥熙叹息,"如果能重来,我宁愿一分钱回扣都不要,也要给部队配备最好的武器。"

就在这时,一个美国记者走过来,用生硬的中文问道:"孔先生,听说当年的德械师其实装备的都是法国武器,这是真的吗?"

孔祥熙愣了一下,随即苦笑道:"年轻人,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些陈年旧事就让它随风而去吧。"

记者还想追问,却被宋子文拦住了:"我来回答你吧。是的,德械师确实装备了很多法国武器。原因很简单——"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投向窗外的长江:"因为我们太穷,太弱,太急于求成。我们以为用钱就能买来强大,却忘了真正的强大来自于自力更生。"

"那些法国机枪,"宋子文继续说道,"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屈辱,也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觉醒。它们告诉我们,依靠别人永远不如依靠自己。"

记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句话。

多年以后,这句话成了许多历史学家研究那个时代的经典注脚。

尾声

1949年,败退台湾前夕。

国民政府军政部在南京销毁档案。一个年轻的军官在焚烧文件时,发现了一份尘封已久的采购清单。

上面清楚地记录着:1936年8月至1937年6月,国民政府共采购法国哈奇开斯轻机枪1192挺,比利时FN轻机枪856挺,瑞士启拉利轻机枪422挺。这些武器全部配发给了所谓的"德械师"。

清单的最后,有一行小字:

"实际到货1089挺,其余在运输途中被日机炸沉。"

年轻军官看着这份清单,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点燃了火柴,看着纸张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历史的真相,有时就这样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但那些曾经战斗过的机枪,那些曾经流过的鲜血,那些曾经犯过的错误,都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它们提醒着后人:在国家危亡的关头,任何私心杂念都可能酿成大祸;而真正的强大,永远不能寄希望于别人的施舍。

这或许就是那300多挺法国机枪留给历史的最后警示。

【参考资料来源】

《抗日战争时期的德械师》,抗日战争纪念网《中德关系(1911-1941)》,维基百科《国军德械师》,维基百科《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外国军事援助》,党史研究《哈奇开斯机枪在中国》,《兵器知识》杂志《民国军火采购内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孔祥熙与国民政府财政》,《民国档案》《法肯豪森将军回忆录》(德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