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友喊话"15万小米车",评论区却吵翻:这愿望怕是要落空?
最近刷社交平台,一条给雷军的留言被翻出来热传:"希望出一款15万左右的车,性价比拉满!"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说"学生党/打工人就等这价位",也有人调侃"小米这是要当'价格屠夫'?"。但现实可能要让期待的人失望了——业内人士直言,近两年15万级小米车大概率没戏,不是不想推,是产能和定位都"卡脖子"。
二、20-30万车型"杀疯了",工厂已经"连轴转"
先看小米汽车现在的战绩:首款车型SU7起售价21.59万,上市半年订单破10万,月销稳稳3万+;第二款车型YU7(可能是内部代号,暂未公布具体信息)刚亮相就引发关注,定价预计25万起。这两款车的市场表现有多猛?这么说吧,小米在北京亦庄的工厂原本设计年产能30万,现在两条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每天下线超800辆车,工人两班倒都忙不过来。
产能有多紧张?举个例子,最近有车主晒出提车周期:SU7标准版等4-6周,高性能版等8-10周,部分配置甚至要等3个月以上。这种情况下,如果硬要塞一款15万的新车进来,要么挤占现有车型的产能(老车主提车更慢),要么扩建工厂(投资大、周期长,至少1年以上)。对刚站稳脚跟的小米汽车来说,显然不是最优解。
三、为啥不推15万?两个字:定位
有人说,15万市场多大啊!比亚迪秦PLUS起价9.98万,月销4万+;吉利银河L6起价11.58万,也是爆款。小米为啥放着蛋糕不吃?
关键在"品牌定位"。现在20-30万的SU7和YU7,已经帮小米在新能源市场撕开了"高端性价比"的口子。你看,SU7的性能参数(比如零百加速3秒级、续航800+公里)直接对标30万+的特斯拉Model 3、极氪001;内饰用料(真皮座椅、HUD抬头显示)比同价位合资车还实在。这种"用B级车的价格买C级车体验"的标签,让小米在25万级市场站得很稳。
要是这时候推15万的车,会发生啥?消费者可能会想:"原来小米高端车能打,便宜车是不是减配了?"或者"既然15万也能买小米,何必多花几万上20万+?"这样一来,20-30万的主力车型反而会被"低价款"拖累,品牌形象从"高端性价比"变成"平价走量",后续再想往上冲30万+市场,难度反而更大。
四、从高往低打,才是小米的算盘
其实小米早就在下一盘大棋。手机圈的经验就能看出来:当年小米靠1999元的旗舰机打开市场,后来推出MIX系列冲击高端,再往下做Redmi品牌覆盖中低端。汽车也一样——先用20-30万的SU7、YU7立住"技术扎实、配置良心"的人设,等品牌认知度起来了,再推出30万+的豪华车型(比如可能的SUV或性能版),最后再用子品牌或者改款车型覆盖15万市场。
这策略好处在哪?一是避免品牌内耗,二是利润更有保障。20-30万车型的毛利率普遍在15%-20%,15万车型可能只有10%左右。对刚起步的小米汽车来说,先把高利润的"基本盘"做稳,比急着抢低价市场更重要。
五、那15万小米车到底啥时候来?
说句实在话,短期内(近2年)真不太可能。参考行业规律,新势力品牌从首款车型到覆盖全价格带,平均需要3-5年。小米汽车现在才1岁多,20-30万车型刚上量,产能还在爬坡,这时候分心做低价车,风险远大于收益。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希望。如果未来小米工厂扩建(比如传闻中的第二工厂),或者推出基于新平台的"简化版"车型(比如减少部分高端配置,保留核心技术),15万级产品还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算出了,也不会是"减配低价",而是"同样品质,价格下探"——毕竟小米的标签从来不是"最便宜",而是"同样价格,更好用"。
那最后小编想问:要是真等小米推15万的车,你是觉得"终于能圆梦",还是担心"高端形象崩了"?对此你怎么看?
(以上内容基于公开报道和行业数据整理,仅供参考,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