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一闪,矩形弹体从火箭炮管里蹿出,机翼“咔嗒”展开,这不是炮弹,而是会思考的“空中猎手”。 它能在零下55度的冰窟冻两天,也能在70度的沙漠烤成炭,照样精准扑向目标。 最惊人的是价格,十几万元人民币一枚,比某些进口豪车还便宜,却能撕开350毫米钢板,相当于美军M1坦克的装甲厚度。
传统火箭炮靠“盲打”,需要侦察兵冒险传回坐标。 飞龙-60A直接把摄像头、大脑和炸药塞进弹体。 发射后,它像无人机一样盘旋60分钟,用北斗导航和图像识别锁定目标,甚至能分辨装甲车的侧翼弱点。弹群协作,几十枚齐射,有的侦察、有的干扰雷达、有的专攻指挥所,AI自动分配任务。 一枚没打中? 另一枚立刻补刀。
央视镜头记录下震撼一幕,战斗部击穿350毫米均质钢板,破片瞬间炸穿6毫米轻型装甲车外壳。 这背后是全新研制的多功能战斗部,破甲模式专克坦克顶盖,面杀伤模式则泼出1200枚钨合金破片,半径15米内“钢雨”覆盖。 为了扛住台海的高盐雾、高原的极寒,它在零下55度冰封48小时,又在70度烤箱烘烤两天,照样起爆。
飞龙-60A的杀手锏是成本控制。 矩形机身像乐高积木,直接卡进现役SR-5火箭炮发射箱,不换车、不改装,今天打火箭弹,明天换巡飞弹。 一枚成本压到十几万元,不到美制“弹簧刀600”的三分之一。 低价不等于低质,碳纤维机身、抗干扰数据链、模块化弹头(侦察、反辐射、爆破随意切换),靠工业化把“高精尖”做成白菜价。
假设登陆战打响,飞龙-60A的战术价值立刻显现。 火箭炮在离岸60公里齐射,弹群扑向台岛西岸。 首批巡飞弹盘旋在雷达站上空,专找天线和供电房顶击,画面实时回传,后方火箭弹修正坐标补射。 当台军装甲车试图机动躲避,弹群中“盯车专家”已封锁路口。 整个过程无需卫星或侦察机支援,弹群自己就是一张活地图。
台军“打了就跑”的战术,面对飞龙-60A的饱和攻击遭遇挑战。 一枚拦截导弹价值数百万,而巡飞弹单价低廉,十枚换一枚也稳赚。 现实的问题是训练与补给,台军采购的昂贵进口巡飞弹库存有限,而大陆工厂能量产铺货。 一旦消耗战开打,谁能快速填弹, 答案藏在工业链的齿轮里。
飞龙-60A把战场变成实时战略游戏,操作员在屏幕前锁定目标,弹群自主猎杀。 技术进步压低了战争成本,却也模糊了生死界限,当摧毁一辆坦克比买套房还便宜,人类是否正滑向 轻率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