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男童被带去冒名顶替打疫苗 当地回应,半年两次顶替打疫苗:卫生中心的“三查七对”为何挡不住一顶粉帽?

头顶粉色鸭舌帽的男孩双脚悬空,身体被紧紧箍在邻居怀里。2025年7月15日下午3点,浙江嘉善县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监控镜头里,这个被口罩遮住大半张脸的孩子正扭动着想挣脱,却被快步抱向接种台。护士拿起针管时,他带着哭腔喊了句:“我叫XXX(男孩本名)...”抱着他的女人立刻捂住他的嘴:“宝宝乖,打完针带你去买奥特曼。”针头扎进胳膊时,男孩盯着窗外的滑梯,眼泪从口罩边缘渗出来。

三天后,这个6岁男孩蜷在自家沙发上玩汽车模型时突然抬头:“妈妈,奥特曼是骗人的。”他掀起袖口露出针眼:“阿姨说打针不能说,说了警察会抓走我。”母亲的手指僵在手机屏幕上——那瞬间她才真正拼凑出真相:所谓“带孩子去游乐场”,实则是场蓄谋半年的疫苗顶替计划。

倒带:粉色帽子的两次坠落

2024年冬的首次冒种没有任何预兆。邻居以“带孩子吃汉堡”为由接走男孩,归家后他躲进被窝说肚子痛。母亲以为着凉,直到七个月后在监控录像里看见:同样戴着粉色帽子的儿子被按在接种台上,护士手持百白破疫苗瓶,邻居正把男孩的胳膊往前推。

2025年7月15日的二次行动更熟练。邻居带着自家老人作掩护,挂号时用身体挡住登记台。当叫号机响起女孩名字“XXX”时,男孩突然往门口跑:“我叫XXX!”邻居一把拽回他,对护士笑着解释:“小孩怕打针胡闹呢。”监控里那只戴金镯子的手,死死压住男孩挣扎的膝盖。

男孩母亲调阅记录时发现更冰冷的巧合:儿子在7月9日刚接种过流脑疫苗,六天后竟被重复注射同款疫苗。而半年前的冒名接种,也发生在常规接种后不足两周。

信任账簿上的裂缝

“她连我家智能锁密码都知道。”两个母亲六年前在小区游乐场相识,孩子同岁,常互换衣服穿。委托接孩子、代收快递、共享买菜APP账号...这些日常琐碎编织的信任,成了作案的最佳掩护。第二次冒种当天,邻居甚至主动发来孩子在游乐场的视频——镜头刻意避开时间水印,滑梯背景实为卫生中心对面的儿童设施。

报警后,邻居在派出所的辩解词反复横跳:先称“孩子自愿帮忙”,后改口“女儿体质弱怕疫苗反应”。当男孩母亲拒绝签和解书,对方突然压低声音:“不和解谁也别想好过,你儿子可还在读幼儿园吧?”这句话被执法记录仪精准收录。

粉饰漏洞的“三查七对”

罗星街道卫生中心接种台贴着蓝底告示:“三查七对一验证:查接种证、查健康、查禁忌;对姓名、年龄、疫苗、剂量、时间、部位、有效期;验证监护人身份。”现实操作却形同虚设。

人脸核验让位于效率:接种高峰期的护士日均注射200剂,核对时多与监护人对话。事发当日护士只确认了邻居的身份证,未要求摘下孩子口罩。哭闹成为免责盾牌:“家长搂抱防挣扎”被默认为合理动作,无人深究挣扎源于抗拒还是恐惧。监控里男孩扯帽子的动作,被记录为“畏针情绪激动”。系统预警完全失效:男孩7月9日接种记录在系统里清晰可查,但7月15日二次接种时没有任何弹窗提醒。接种员后来解释:“只核对本次信息,不追溯历史记录。”

嘉善县疾控中心后续通报显示:该卫生站半年内13次违规操作,包括未核对儿童身份证件、代签知情同意书等,但直至本次事件才触发整改。

悬而未决的医疗风险

男孩被注射的流脑A群多糖疫苗说明书标注“接种间隔不少于3年”,而他实际间隔仅6天。当地疾控中心发布会现场,记者举起说明书提问,专家回应出现两处矛盾:

先称“理论上灭活疫苗安全性较高”,后补充“无短期重复接种临床数据”;宣布启动3个月医学观察(心电、肝功等检测),但又表示“异常也不排除其他因素”。

男孩母亲带孩子赴上海儿科医院检测时,医生指着抗体水平报告解释:“超量接种可能引发免疫麻痹——好比哨兵频繁接到假警报,真病毒来袭时反而不预警。”这种风险在疫苗研究文献中确有记载,但从未写入公众指南。

舆论场的撕裂样本

“家长心太大!我从不让孩子单独跟邻居走”社区卫生群流传的这条高赞评论,引发年轻妈妈们的反击:“按这逻辑是不是该辞职全天盯娃?问题出在作恶者而非受害者!”

“护士太冤!每天打几百针还要当侦探?”医护论坛对此观点呈两极:有人晒出自己核对儿童证件的打卡照,也有人上传排长队的照片反问:“加人脸识别要不要配三倍人手?”

“邻居坐牢就完了?卫生局不该担责?”这条获3万转发的质疑,推动嘉善县公布近三年疫苗稽查报告:2024年该县16家社区接种点中,11家存在“核验流程简化”问题,但处罚记录为零。

静默改变的现场

8月初的卫生服务中心,接种台前新装了人脸识别仪。护士需蹲身平视孩子:“告诉阿姨你叫什么生日几号?”一位老人抱怨流程慢,护士指着墙上新增的案例警示图:“阿婆,万一有人冒名带您孙子打针呢?”老人瞬间噤声。

男孩家里,那顶粉色鸭舌帽已被剪碎扔进垃圾桶。但经过邻居家门时,他仍会突然抓紧母亲的手:“今天不打针好不好?”母亲握着他微微汗湿的手心,想起派出所里那句未说完的威胁——有些信任的裂痕,比疫苗副作用更难愈合。

制度漏洞可以被技术填补,但人心里的漏洞,需要多少年才能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