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安全内阁的决定,在周五凌晨下达,目标是加沙城及其九十万居民。他们被要求强制迁移至南部所谓的“集中区”,为一场预计将持续数周的军事接管行动扫清障碍。
然而,这一次,许多巴勒斯坦人选择留下。他们不走了。42岁的艾哈迈德·赫兹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搬迁,在过去的冲突中,他和家人至少搬了八次。这一次,他站在自家被炸毁的院墙前,话说得很决绝:“我曾发誓,死过一百次。现在,我不再走了。我们受够了饥饿、痛苦、流离失所的日子,这次我们决心死守在这里。”
所谓的安全区
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坚守,源于对所谓“安全区”彻底的绝望。每一次疏散,都可能是一场走向死亡的单程旅行。所谓的“疏散区”,早已在过去几个月里变成了血腥的屠宰场,数千人在这些被许诺为安全的地方死于空袭。人们忘不掉,那些标有“援助物资”的地点,如何吸引来大量难民,又如何最终埋葬了他们。
从北部贝特哈诺恩逃难至此的马格祖扎·萨达,在听到又要迁移的消息时几乎崩溃。她筋疲力尽地质问:“南部不安全,加沙城也不安全!整个加沙哪里能找到安全的地方?难道让我们跳进海里吗?”她的质问,是所有加沙人内心的呼声。
人们并非不知道危险,而是恐惧在最后一刻被抛下,死在混乱之中。周五清晨开始,恐慌笼罩全城。半岛电视台记者哈尼·马哈茂德看到,人们匆忙收拾着仅存的行李,那可能只是一条旧毯子,半袋米,或是一双孩子破旧的鞋子。
援助行动本身也充满了危险。一家由美国和以色列支持的GHF组织运营的物资发放点,此前被指控在援助行动中导致超过13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就在周五,这个机构的援助点又有两人倒下。而以色列正计划在加沙增设12个新的援助中心,这与全面军事进攻的步伐完全同步。
一场豪赌
以色列高层并非没有意识到风险。长达十小时的闭门会议后,总理内塔尼亚胡力排众议,强行通过了接管计划。他依赖极右翼联盟维系权力,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和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等强硬派,需要一场“军事胜利叙事”来巩固支持。一份民调显示,63%的以色列民众相信军队能在加沙获胜,这为政府的强硬决策提供了民意基础。
然而,军方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扎米尔强烈反对该计划,他指出此举不仅会造成大规模人道灾难,更将危及被扣押人员的安全。他甚至直言,军队已经“达到甚至超出行动目标”,当前的行动是“关乎生死攸关之事”。但强硬派官员本-格维尔的回应简单粗暴:“军队应服从政治领导层决策。”
为了规避国际法责任,以色列官方在声明中刻意使用“接管”一词,而非“占领”。但这种文字游戏无法掩盖其军事占领的实质。内塔尼亚胡宣称,接管加沙城是为了建立“安全区”,未来治理权将转交给“阿拉伯力量”,而非以色列直接管辖。国防部长卡茨更是傲慢地表示:“谴责无法动摇我们的决心。”
谴责声浪与模糊的红线
以色列的决定引爆了全球舆论。德国成为首个采取实质性制裁措施的西方大国,总理默茨宣布暂停向以色列运送任何可能用于加沙战争的军事装备。英国首相斯塔默直言此举“只会造成更多流血事件”,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则召见以色列大使表达抗议。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警告,这将“进一步恶化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阿拉伯世界的反应更为激烈,沙特阿拉伯谴责这是“种族清洗罪行”,埃及则称之为“种族灭绝战争新阶段”。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接管决定是“危险的升级”。
面对全球范围的谴责,以色列外交部反驳称这是“对恐怖主义的奖励”。这种强硬姿态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的支持。当被问及是否提前知晓以色列的计划时,美国副总统JD·万斯拒绝回应,只是强调“哈马斯不能袭击平民”,再次回避了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支持。法新社分析认为,若没有美国每年数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以色列根本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占领计划。
结语
哈马斯迅速将此次行动定义为“战争罪”,并宣称“美国是帮凶,国际社会的沉默就是共谋”。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在本周末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但对于加沙城的九十万居民来说,国际社会的讨论过于遥远,而身边的炮火却近在咫尺。自周五清晨以来,空袭已造成至少36人死亡,其中包括21名正在领取救援物资的平民。当强权无视人道灾难,所谓的国际秩序又该如何突破僵局?对于艾哈迈德·赫兹和拉贾卜·卡德尔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宁愿和街头的狗为伴,我也不会再向南方迁移一步。若以色列人来了,他们带走的,只有我们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