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成了股民“凡尔赛”现场,红彤彤的收益截图满天飞。 有人晒出单月翻倍的持仓,有人炫耀中签可转债秒赚几千的账单,配文清一色“炒股比上班香”“A股是提款机”。
这股狂热在微导转债发行时达到顶峰。 这只规模11.7亿的转债被贴上“铂金级肉签”标签,只因机构预测它上市首日能冲上130元,中一签(10张)就能净赚300元。
微导转债的暴利预期并非空穴来风。 它背后的正股微导纳米,一季度营收暴涨198%,利润狂飙2253%,活脱脱一台“半导体印钞机”。 公司手握ALD薄膜沉积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在光伏设备市占率领先,还卡位半导体国产替代风口。
更诱人的是它的转股价值。 发行时正股价34.72元,转股价33.57元,相当于100元面值的转债能换103.43元股票,天然自带“安全垫”。叠加当前可转债市场平均35%的溢价率,机构直接喊出128-143元的首日目标价。
但普通散户想分杯羹? 难如登天。
微导转债发行首日,原股东就抢走74.28%的份额,留给网上申购的仅剩3.51亿。 831万散户疯狂涌入,单户顶格申购100万,最终中签率压到0.0036%——平均25个账户才中一签。 有人连用5个账户申购颗粒无收,股吧哀嚎“比中彩票还难”。
这种“饥饿游戏”早有先例。去年晶科转债发行时规模更大,但中签率仅0.01%,微导的难度更甚。 核心在于优先配售机制:持有正股的投资者可提前锁定份额。 以微导为例,只要在股权登记日持有392股(成本约1.3万元),就能100%配到10张转债。
难怪有股民自嘲:“这哪是拼运气,分明是拼家底。 ”
更需警惕的是,高收益背后藏着镰刀。
微导纳米动态市盈率高达47倍,远超半导体设备行业35倍的均值。 而半导体行业技术迭代极快,一旦ALD技术被新一代工艺替代,业绩高增长可能戛然而止。
历史数据更戳破幻想。近三年可转债平均破发率超20%,尤其高估值品种上市即巅峰的例子比比皆是。 2022年可转债泡沫期,30%溢价率的品种在狂热冲高后普遍跌去20%。
强赎条款更是隐形炸弹。 当正股连续30天中有15天高于转股价130%时,公司有权按面值加利息赎回债券。 此前金铜转债触发强赎后价格腰斩,投资者被迫割肉离场。
面对这种“带刺的玫瑰”,老手的策略很现实。
打新族选择一键申购但降低预期:“中签就当抽奖,没中就省心”。
二级市场玩家紧盯溢价率:“超过40%的品种绝不碰,宁可错过”。
保守派直接等回调:“再好的债也有跌的时候,跌破120元再捞更安全”。
仓位控制更是铁律。有人只拿闲钱参与,单只转债仓位压到5%以下;有人设置机械止损线:“跌破110元债底立刻割肉,不恋战”。
可转债的T+0交易机制助长了投机,尤其小盘债单日波动可达20%。 但某资深投资者吃过亏:“去年追涨某妖债,当天赚10%没跑,隔夜利空来袭直接亏30%割肉。现在只做半小时内的超短交易,见好就收。 ”
条款博弈更是专业游戏。 当正股下跌时,有人赌公司会下修转股价提振转债,但微导的下修条款严苛(15/30,85%),且大股东可能因避免股权稀释否决提案。
低流动性同样致命。 某投资者曾持有某小盘债:“挂单三天才成交,卖出价比报价低5%,利润全被摩擦成本吃掉”。
市场永远在验证一个真理:当“躺赚”声音最大时,风险往往最高。
某私募经理透露逻辑:“机构敢高价接盘因有融券对冲,散户裸多就是赌命。 ”
而微导转债的中签结果揭晓后,12.91万个幸运儿开始盘算何时止盈。
他们的共识很清晰:上市首日逢高必抛。
毕竟在当下的可转债市场,狂欢与崩塌往往只隔一夜。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