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耀世娱乐介绍 >

城镇青年当兵值不值?对比70年代和现在,答案扎心了!

你可能想不到,**在七八十年代,城镇青年哪怕不当兵,街道办和政府也要“安排工作”给他们。**是的,你没看错,不当兵也安排!这句话听起来像不像今天的“天方夜谭”?在那个年代,“安排工作”这四个字比现在的公务员还值钱。单位编制、铁饭碗、饭补、冬天发棉衣、夏天发绿豆汤,全套下来,哪个不是香饽饽?

老张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没参军,街道直接把他“统筹分配”进了化工厂,上了几天班就有工资、粮票,后来干了三十年,退休金照发。再看他邻居小刘,当年热血青年报名参军去了部队,退伍回来之后呢?一样安排,进了造纸厂,工人编制,照样一辈子无忧。

说到底,那时候的“安排工作”是时代背景下的普遍操作,不一定非得当兵才有。

甚至有些人是从工厂、银行、机关单位走出去参军的,部队一结束,再“回炉”回原单位继续干,档案、人事、关系一个不少,接着混资历、升工资。

这和现在比起来,是不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你看看现在,义务兵2年制,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一晃就过去了。复员回来以后呢?安排工作?没门儿——除非你是定向培养、军转干或者服役期间立功,否则统统是“自谋职业”。

有人可能说,那也不是没人管啊,现在复员回来有就业指导、有培训、有优待证、有专项招聘对吧?

是的,确实有。政策没少出台,但说实话,落地效果参差不齐。有些地方执行得好,退役军人一回来就安排就业见习、给培训费、对口推荐;但有些地方呢?就发个证、办个培训班,然后就“自生自灭”了。

再说到安置费,这两年不少地方提高了义务兵复员补助金。像某些城市,两年兵下来,回乡后一次性发给约20万元的经济补助,这个数听起来确实不少。但问题是,这20万真的能“买断”一辈子的稳定吗?

你算算,两个年头,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有时还上高原、有时驻边防,脱层皮都不为过。这笔补助金看似可观,但一进社会,这点钱也就买辆车、交个首付就没了。

而七八十年代的“安排工作”,是编制、是养老保险、是国企背景、是稳定晋升,是“终身饭票”!这两者比起来,说实话,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事儿。

当然也不能说现在一点好处没有。现在义务兵退伍后可以参加专升本考试,还能申请读大学继续深造,学费还有减免,学历一到手,就业路子也多了不少。这算是一个比较人性化的通道。

还有退役士兵创业贷款、税收减免、就业创业优待、退役大学生专项岗位……这些政策确实都在优化。但问题是,大环境的就业压力摆在那儿,学历门槛、工作经验、年龄限制一样不少,兵哥哥一退伍,真的不是说走到哪儿都有人喊“欢迎你”,更多时候得自己“杀出血路”。

所以啊,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高中毕业前就开始盘算:去当兵,还是走大学路线?当兵回来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值不值得?

从现实角度来说,如果家境还可以,建议当兵回来后继续读书、参加公务员、事业编等系统考试,拼一拼,可能还能搭上“体制内”的船。如果家里条件一般,那就得多关注退役安置政策、把握每一场专项招聘会,走一步看一步。

而当我们再看一眼70、80年代的那批城镇青年——即使不当兵,政府也“照顾”安排,分单位、发工资、吃国家饭,那是真的让现在的年轻人眼红得不行。

不是说现在不好,而是时代变了,分配制变成了市场制,竞争也不一样了。说白了,以前靠“等安排”,现在靠“拼能力”。

这时候你再来问:现在当兵值不值?

只能说,值不值,看你自己怎么走后面的路。部队锻炼人,这是真的;退伍后前景好不好,还得看你怎么利用政策、提升自己。

一句话总结:以前是“不当兵也有铁饭碗”,现在是“当了兵也得靠自己打拼”。时代在变,政策也在变,但改变命运的永远不是背景,而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