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一个政治人物随口说的一句话,竟然能让整整230万人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不是什么科幻小说,而是正在非洲南部一个叫莱索托的小国真实上演的现实。
说起莱索托,估计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这个藏在群山里的袖珍国家,人口还没咱们一个中等城市多。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却因为特朗普的一个决定,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道关税令,切断了生命线
事情得从今年4月说起。那时候特朗普突然宣布,要给莱索托的纺织品加征50%的关税。你可能觉得这有啥大不了的,不就是多交点税嘛。可对莱索托来说,这简直就是要了命了。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国家90%的工业岗位都指着纺织业吃饭,而他们生产的衣服,一大半都是卖给美国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收入全靠一份工作,突然老板说要给你降薪50%,你说慌不慌?
虽然后来关税降到了15%,可伤害早就造成了。就像泼出去的水,哪有那么容易收回来?
工厂停摆,女工们哭了
马塞卢是莱索托的首都,也是纺织厂最多的地方。以前这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忙碌碌,一派热闹景象。现在呢?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厂房,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几个。
51岁的马图索·陶就是从TZICC工厂丢了饭碗的。这个厂子现在就像被人遗弃的玩具盒,五颜六色的布料扔得满地都是,几百台缝纫机上蒙着厚厚的灰尘。几个月前这里还热火朝天地赶着锐步球衣的订单,现在只剩下风吹过窗户的呼啸声。
陶大姐现在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摸胸口。她说自从没了工作,那里总是隐隐作痛。“我这辈子从来没向人要过饭,现在却不得不开口求人。”说这话的时候,她的声音都颤抖了。
她得给女儿交学费,给儿子买大学毕业礼服,可家里的锅每天只能煮得起白米饭。你说这日子怎么过?
连锁反应,一损俱损
30岁的马克赫拉以前在厂里缝T恤,虽然一天只赚128兰特(大概7美元),可这钱足够租个小房间,给两岁的儿子交幼儿园费用,买袋玉米面过日子了。
可关税消息一出来,美国的订单说没就没了。沃尔玛、李维斯,甚至连特朗普自己品牌的订单都停了。工厂减产,她成了第一批被踢出去的人。
现在马克赫拉在路边支了个小摊,卖散装香烟和蔬菜,旁边还堆着捡来的柴火取暖。“以前一天赚7美元,现在能赚1美元就烧高香了。”她望着路过的车,可一辆都不停。儿子早就从幼儿园回了家,因为她交不起22美元的月费。
你知道吗?莱索托有3万多纺织工人,大多都是女的。她们本来日子就不宽裕,现在更是雪上加霜。
整条街都凉了
纺织厂一停,就像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后面的连锁反应让人看得心惊。
马塞卢山路上那些背着篮子卖橙子、糖果、手机壳的小贩们,以前指着工厂下班的工人做生意,现在蹲一整天也卖不掉几个东西。
开“四加一”出租车的司机更愁得要命。这种能挤5个人的掀背车,以前早晚高峰都抢着坐,现在跑一天也拉不到几个客人。
54岁的MK感受最深。她有9间房子,租客全是纺织工人,以前从来不愁空房子。现在呢?只租出去3间,为了拉客,她把月租从22美元砍到11美元,还是没人来。
没了租金收入,MK只好弄了三口锅,煮鸡爪、土豆和面包,卖给偶尔路过的工人。“这活儿不如工厂稳定,赚得也少,不过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她无奈地说。
连城里的拉彭酒吧餐厅都冷清了。以前月底发工资,工人们会来喝杯马鲁蒂啤酒,点份炖牛肚,现在店里空得都能跑老鼠了。老板说,7月底那阵,连熟客都不来了——大家兜里没闲钱,连孩子的学费都发愁,哪还敢去喝酒?
绝望中的挣扎
莱索托本来就不富裕,三分之一的人没工作,一半人住在贫困线以下。纺织业就像一根柱子,撑着无数个家庭。现在这根柱子晃了,整个家都跟着摇。
有人怕孩子下学期没法上学,有人欠着电费不敢接催款电话,更多人每天就靠朋友接济的一碗粥过活。“我们就盼着有救世主来。”纺织工人工会的索隆·塞诺赫说,这话里全是无奈和绝望。
不过也不是所有工厂都完蛋了。QuantumApparel的车间里,缝纫机还在嗡嗡响,熨斗冒着热气。这家厂的衣服主要卖给邻国南非,跟美国关税没关系,订单反而多到做不完。
可它也没完全躲过麻烦。以前Quantum会把部分订单外包给其他工厂,现在那些合作工厂要么关了,要么没人干活。厂里的工人只好自己动手,清理仓库,搭新的缝纫机工作站,把外包的活儿收回来自己做。
消息传出去,几十名失业的女工挤在厂门口等机会,可大多都失望地走了——需要的人太少了。
被逼上绝路的选择
36岁的姆福没去凑这个热闹。她今年1月就被裁了,在朋友介绍下,晚上在马塞卢市中心的暗巷里“站岗”——说白了,就是做皮肉生意。
一整晚能赚20多美元,够交房租,给三个孩子买奶粉。“我宁愿回工厂熨T恤,”她说,“可现在这行业这样,看不到一点希望。”
听到这话,你是不是心里也不好受?一个母亲为了养活三个孩子,被逼到这份上,这得多绝望啊。
委屈背后的无奈
莱索托人觉得特别委屈。二十多年前,美国通过法律,让非洲国家的部分产品免税进美国,莱索托的纺织业才慢慢发展起来。他们觉得这是双赢:美国人买到便宜衣服,莱索托人有活干,皆大欢喜。
可特朗普不这么想。他盯着贸易逆差的数字——美国从莱索托买了2.35亿美元的东西,莱索托只从美国买了不到300万美元的货。“这不公平!”他说。
现在关税定在了15%,比50%是低了点,可伤害已经留下了。工厂不敢接美国的单,工人不敢指望稳定的活,小贩们不知道明天能不能卖掉一个橙子。
山坡上的等待
在莱索托的山坡上,裹着毯子的女人们还在工厂门口等活干。她们的眼神里,除了冷,更多的是慌张和不安。
这个“没人知晓”的小国,正在为一场远方的关税风暴,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每一个失业的工人,每一个饿肚子的孩子,每一个破碎的家庭,都是这场经济博弈中的牺牲品。
你有没有想过,当大国之间玩起贸易游戏的时候,受伤最深的往往是那些最弱小、最无辜的人?一个政策的改变,可能就是另一群人生活的全部。
说到这儿,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国在制定政策时,是否应该考虑对小国普通民众的影响?这种经济依赖关系到底是福还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