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瀚森在 NBA 夏季联赛的表现确实展现了潜力,但也暴露出不容忽视的短板,这需要外界以更理性的视角看待他的常规赛季前景。从数据来看,他四场夏联场均贡献 10.8 分、5.3 篮板、3.8 助攻和 2.3 盖帽,投篮命中率 45.7%,三分命中率 33.3%。这样的数据对于一名国际新秀而言值得肯定,但深入分析其比赛细节,仍有多个维度需要客观评估。
一、技术短板的显性化呈现
篮板保护能力待提升
作为身高 2.16 米的中锋,场均 5.3 个篮板的数据明显偏低。在对阵鹈鹕的比赛中,他多次被身高不足的球员冲抢篮板成功,暴露出卡位意识和篮板嗅觉的不足。这种短板在 NBA 级别的对抗中尤为致命,常规赛季内线球员场均篮板通常需达到 8 个以上才能满足基本需求。
体能储备不足制约发挥
夏联背靠背比赛中,杨瀚森多次出现体能崩溃的情况。例如在对阵灰熊的比赛中,下半场因体力不支导致三分命中率下滑、退防速度减慢,甚至出现篮下终结绵软的现象。NBA 常规赛的强度远高于夏联,若体能问题无法解决,他的持续贡献能力将受到严重限制。
防守习惯与 NBA 规则冲突
他在 CBA 养成的防守习惯(如封盖时手臂下压、横移时重心过高)在 NBA 频繁被吹犯规。例如对阵鹈鹕时,因防守奎因的挡拆多次失位导致犯规,单场累计 4 次失误和 3 次犯规。这种习惯的调整需要时间,而常规赛的裁判尺度只会更严格。
战术理解与沟通障碍
语言问题导致他在执行复杂战术时出现偏差。例如在弧顶持球组织时,因无法准确指挥队友跑位,多次错失最佳传球时机,四场比赛累计 8 次失误。开拓者助教明确指出,他对战术的理解速度虽快,但英语沟通问题影响了战术执行的精准度。
二、夏季联赛与常规赛的本质差异
对手实力与比赛强度
夏联对手多为新秀、边缘球员和自由球员,而常规赛将面对全明星级别内线(如恩比德、约基奇)。以杨瀚森对阵鹈鹕的比赛为例,对手中锋米西虽为上赛季最佳新秀二阵成员,但夏联的战术体系远不如常规赛完善,其防守强度和针对性明显不足。
战术地位与角色定位
夏联中杨瀚森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获得大量球权,但常规赛中他需与克林根等球员竞争上场时间。开拓者主帅比卢普斯已明确表示,常规赛将根据战术需求调整轮换,杨瀚森可能更多承担替补角色。
比赛节奏与裁判尺度
NBA 常规赛的攻防转换速度比夏联快 30% 以上,且裁判对防守动作的吹罚更严格。例如杨瀚森在夏联中多次因 “下压式封盖” 被吹犯规,这类动作在常规赛可能导致更频繁的犯规麻烦。
三、理性看待常规赛季的预期
阶段性成长的合理性
参考同年龄段进入 NBA 的国际球员(如东契奇、字母哥),新秀赛季通常需要半年以上适应期。杨瀚森目前的技术特点(高位策应、三分投射)虽具现代中锋特征,但力量、对抗和防守经验的积累需循序渐进。开拓者管理层已明确表示,将以 “培养年轻核心” 的策略对待他,而非急于求成。
横向对比的警示意义
2019 年周琦在夏联场均 9 分 7 篮板 1.7 盖帽,但常规赛仅获有限机会,最终淡出 NBA。杨瀚森需避免重蹈覆辙,尤其需在体能、对抗和防守细节上强化训练。目前他的体重为 112.9 公斤,较同位置球员(如戈贝尔 127 公斤)仍有明显差距。
球队战术适配的不确定性
开拓者目前内线拥挤,克林根均可能挤压杨瀚森的上场时间。若球队采用 “双塔” 战术,他的外线投射能力可能被削弱;若主打小个阵容,他的横移速度劣势又将被放大。
四、发展路径的可行性建议
针对性训练计划
体能教练需制定专项方案,重点提升他的核心力量和耐力。例如通过折返跑训练提升快速回防能力,通过抗阻训练增强低位对抗强度。目前他的体脂率约为 14%,需降至 12% 以下以提升移动灵活性。
防守体系的适应性改造
需学习戈贝尔的防守站位技巧,减少外线换防频率,专注于护框和协防。在 CBA 他场均 2.6 次封盖,但 NBA 要求中锋兼具换防能力,这需要他在防守意识上进行颠覆性调整。
战术理解的深化
开拓者已为他配备中文翻译,但更关键的是通过视频分析和战术板推演,提升他对挡拆、联防等复杂战术的理解。例如在弧顶持球时,需快速判断队友跑位意图,减少因沟通延迟导致的失误。
结论
杨瀚森的夏联表现是 “潜力与问题并存” 的典型样本。他的高位策应能力(场均 3.8 次助攻)和三分投射(6 场命中 9 记三分)确实具备现代中锋特质,但篮板保护、体能储备、防守习惯等短板若无法在短期内改善,常规赛季的贡献可能低于预期。参考历届国际新秀的发展轨迹,他需要至少半个赛季的适应期,且上场时间可能被控制在 15-20 分钟 / 场。外界应给予其成长空间,避免过度拔高期待,同时关注他在季前赛和常规赛初期的调整速度 —— 这将是判断其 NBA 前景的关键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