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舰尾部凹槽边挂满了一串串金黄色的橡胶缓冲球,被香港网友戏称为“火腿肠串串”。 2025年7月4日,当这艘国产航母缓缓驶入维多利亚港时,舰尾这个半圆形设计成了市民热议的焦点。 一位无人机拍摄者甚至冒险贴近,试图拍清这些神秘装置,最终被警方依法查处。
这个直径约5米的半圆凹槽其实是苏联时代的特殊遗产。 上世纪80年代,苏联涅瓦设计局在建造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时首创了这种结构。 当航母需要靠港时,拖船会将船头顶进凹槽,配合充气防撞球固定位置,避免推偏。 但实战证明,这种设计对拥有专业港口的国家实属多余——英美航母从未采用,俄罗斯后续舰艇也弃用了该设计。
作为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在2019年12月17日入列时保留了这一设计。 当时中国航母经验尚浅,而辽宁舰改造自苏联瓦良格号,尾部结构改动难度极大。 设计师最终决定:“先继承,再超越”。 五年后,福建舰彻底摒弃凹槽,改为美式“九齿钉耙”码头设计,印证了这种过渡选择的必要性。
山东舰的真正突破在于脱胎换骨的自主改造。 其舰岛比辽宁舰缩短10米,相控阵雷达从曲面升级为平面,散热效率提升30%。 内部拆除苏式反舰导弹发射井后,机库面积扩大20%,舰载机容量从24架跃升至36架。 歼-15战斗机在优化后的甲板上出动效率提高25%,保障时间缩短四分之一。
这些改进在2024年10月的双航母演练中经受检验。山东舰与辽宁舰组成编队穿越巴士海峡,歼-15与歼-15T战机混编出击,配合055型万吨驱逐舰构建起立体攻防体系。 同年12月,该舰已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完成300余架次连续起降,实现全天候作战能力。
舰尾武器平台则彰显着中国智慧。 1130近防炮每分钟倾泻万发炮弹,弹壳自动落入回收栏,官兵调侃“攒够吨位卖废铁”;24联装干扰弹发射器旁预留的宽阔甲板,被军迷戏称“浪费了钓鱼位”。 这些设计既满足实战需求,又透露出实用主义考量。
2025年5月,当山东舰驶向西太平洋时,美日菲台罕见启动联合监控。 美军P-8A反潜机盘旋370公里外采集电子信号,日本秋月级驱逐舰尾随记录热辐射特征。 山东舰官兵冷静应对:歼-15连续升空驱离外机,护航编队启动电磁屏障,全程未发生对峙。
五年来,这艘巨舰的航迹已覆盖台海、南海、西太平洋。从2019年海试时在渤海画圈,到2023年参与“联合利剑”演习,再到2025年向香港市民开放机库参观,7万吨的钢铁身躯承载着走向深蓝的坚实足迹。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