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80后厅官李飞升任汕头常委,年轻干部如何改写地方治理格局

“王董,濠江沿江路这盘棋,还得靠你们央企的硬实力!”会议室里,81年出生的市委常委李飞推了推眼镜,把项目图纸又往前推了半尺。中建七局的负责人明显感觉到,这位新晋常委谈工程进度时,手指总不自觉地敲击着“乡村振兴”四个字。

六月底这场看似寻常的政企会晤,意外曝光了汕头政坛新动向——刚满43岁的李飞,以博士厅官身份跻身市委决策层。当同龄人还在纠结学区房月供,这位江西老表已在粤东大地铺开施政蓝图。

一纸任命背后的年轻化浪潮

翻开李飞履历,简直像在刷学霸的求职简历:发改系统深耕十余年,创新发展规划信手拈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如数家珍。2021年空降潮南区时,当地论坛还炸过锅:“省城来的博士管城中村改造?别又是镀金的吧?”

结果这位“眼镜哥”用行动打破质疑。在潮南推动智慧物流园落地,把海鲜冷链时效压缩了四小时;转战濠江后更玩起“工业上楼”,让机械厂在高层厂房搞生产。有次台风天突查工地,被工人拍到浑身湿透挽着裤腿测排水渠,照片在潮汕朋友圈疯传三天。

如今粤东政坛的80后面孔早已不是稀罕物。隔壁揭阳的85后女局长带团队搞跨境电商,把陶瓷卖到东南亚;汕尾更有90后副镇长直播卖荔枝,一场带货顶半年销量。用汕头老茶客的话说:“现在镇政府开会,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可比搪瓷缸泡浓茶的多了。”

博士厅官的“基建狂魔”模式

中建七局这次拜访,表面看是常规工作对接,细品却透着新动向。双方密谈的“沿江路改造”,正是串联濠江文旅产业的关键动脉。当地渔民都知道,这条破路坑洼了十几年,每逢雨季就变“鱼塘观光道”。

李飞的操作堪称精准手术刀式治理:先请省交通规划院重新测绘,发现原有方案竟漏算三处地质断层;又协调广铁集团调整货运时段,硬把施工期压缩了四个月。最绝的是让工程车绕开蚝田养殖区,改走凌晨时段施工,渔民老陈竖起拇指:“当官的晓得我们靠海吃饭,不像以前直接推土机碾过来。”

更值得玩味的是“百千万工程”的推进思路。有别于某些地方大拆大建,李飞团队搞的是“微创手术”——用废弃渔船改造成海鲜集市,拿旧厂房改造文创园,连百年老榕树都挂着智能监测设备。这种“绣花功夫”背后,是他博士论文里反复论证的“低冲击开发模式”。

政企合作暗藏产业新棋局

中建七局王勇董事长前脚刚走,濠江工业园的企业家群就炸了锅。做玩具出口的林老板在群里爆料:“听说要建智能仓储中心?我那三万平米厂房终于不用当货堆了!”其实早在五月,李飞就带团队考察了深圳的“工业上楼”项目,回来连夜调整了产业园容积率。

这种政企互动新模式,正在打破“领导画圈、企业填坑”的老套路。某次协调会上,李飞直接把住建局长和电缆厂老板拉进微信群:“张总说管线迁移要二十天?李局您现场给他算施工量。”结果双方在群里吵吵嚷嚷三小时,倒逼出个十五天解决方案。有网友戏称这是“吵架式办公”,效率反倒翻倍。

更让潮商们兴奋的是人才政策突破。某电子厂为留住深圳工程师,想申请人才公寓却卡在户籍政策。李飞直接带着人社局长蹲点企业,两周后出台“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没汕头户口也能申请公租房。刚入职的工程师小吴调侃:“以前觉得来粤东是下乡,现在发现是抄底潜力股。”

年轻干部的破局与挑战

看着李飞团队在工地吃盒饭的照片,汕头某街道办主任老黄感慨:“现在年轻干部像装了永动机。”但光有干劲还不够,博士厅官最近就撞上“传统智慧”的墙。

推进古村落改造时,祠堂保护方案被族老们否决七次。最后李飞带着族谱研究员三进三出,发现某处厢房竟是华侨抗日联络站,顺势改成红色展馆才破局。这事被编成顺口溜在村里传:“博士文凭再闪亮,不如懂咱祖宗牌位往哪放。”

基层治理的烟火气考验着每个年轻干部。有次夜巡大排档,李飞被醉酒食客当成“新来的市监稽查”,硬拉着吐槽食品安全。后来食药监真的根据这些“酒话”线索,端掉三个潲水油窝点。现在濠江夜市老板们见到他都喊“飞哥”,比叫书记还亲切。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走上决策岗位,这些喝着冰美式、刷着短视频长大的年轻官员,真能比前辈更懂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吗?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

#高考人生始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