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中国激光武器惊艳亮相,美媒“打脸”后醋意大发,急称美国也有!

当2025年9月3日的钟声敲响,全球军事舞台的目光,几乎都被中国“93阅兵式”上高调亮相的激光武器系统牢牢吸住。其中,舰载LY-1激光武器以其预期的强大功率和紧凑体积,瞬间点燃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这不仅让十年前军事专家张召忠关于中国激光武器短期内无法实装的保守预测,被事实狠狠“打脸”,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定向能武器未来发展的热烈讨论。

然而,在这份由东方技术进步带来的耀眼光芒背后,西方媒体的反应却显得复杂而微妙,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

惊雷乍响,西方眼中的那抹‘绿’

美国军事网站《战区》在报道中国此次展示的激光武器时,那股混合着震惊、不解与一丝丝酸涩的情绪,几乎要透过屏幕溢出来,尽管标题努力保持着“正面”。

中国对LY-1的具体技术数据守口如瓶,让那些习惯了情报透明的美国军事网站,像无头苍蝇般,急得团团转。他们只能引用中国媒体曾提及LY-1具备充足动力单元空间,预示其可能拥有更高功率,以及拦截成本极其低廉等零星信息进行推测。

这种信息不对称,无疑加剧了他们的焦虑,仿佛被蒙住了眼睛,面对一个未知且强大的对手。于是,美媒很快便开始对激光武器的实战效能“泼冷水”,抛出了一系列似曾相识的质疑。

他们认为,激光武器在烟雾、云、雨水或空气颗粒物等特殊环境下,其有效性会大打折扣,光束会受到干扰并降低效能。同时,激光在大气中传播时,功率会随距离衰减,这无疑限制了其远距离打击能力。

在海上环境中,舰载激光武器系统,特别是其精密的自适应光学系统,更容易受到连续冲击和海水喷雾的挑战,其脆弱性令人担忧,仿佛随时可能在波涛中“感冒”。

美媒进一步指出,舰载激光武器系统对舰船的功率、冷却和物理空间需求极高,将如此耗能且庞大的系统集成到舰艇上,并将其用于近距离防御,被认为具有相当的冒险性。

面对中国LY-1的惊艳亮相,美国媒体甚至试图“诡辩”,声称他们也拥有与LY-1相似的激光武器,例如HELIOS系统,试图在配置和大小上进行强行对标,以拉平差距。

这种略显笨拙的复杂心态,恰恰暴露出西方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焦虑和不适应,而非客观冷静的技术评估,更像是孩子看到别人有了新玩具时的不甘。

此路不通?彼岸有光!

回溯历史,美国在激光武器的研发道路上,曾一度追求宏大愿景,却屡屡碰壁,仿佛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便启动了ABL机载激光武器项目,旨在实现弹道导弹防御和反卫星能力,计划搭载200-300万瓦功率的化学激光器。

然而,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最终于2011年黯然终止,成为美国在激光武器领域高开低走的一个缩影,留下一地鸡毛。

如今,美国海军现役最接近实用的HELIOS系统,最大功率仅为60千瓦,主要用于拦截无人机,并安装在“普雷布尔”号驱逐舰上进行测试,仿佛只是个“小打小闹”的试验品。

其对反舰导弹等大型目标的拦截能力,与LY-1明确可拦截反舰导弹并具备精准毁伤、持续打击和摧毁敌方光学传感器的突出优势相比,仍显不足,差距一目了然。

与美国的宏大项目屡屡受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激光武器发展上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渐进式突破策略,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健而踏实。

LY-1的展示形态不仅表明可用于舰载防空,能有效拦截无人机和导弹,更显示出其可用于陆基平台,配备越野底盘,平台适应性极强,可谓“海陆通吃”。

中国海军在2024年曾被观察到,在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上测试一部激光武器系统,据称与LY-1相似,并配备可伸缩防护罩,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在平台扩展与系统整合方面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激光武器的分类直接侧重于“毁伤”类型,而非“致盲光学系统”等过时的分类方式,这体现了中国更务实、更直接的研发导向,直指核心。

光束背后,硬核科技的较量

激光武器的研发之路,从来都伴随着巨大的技术壁垒,每一步都像是攀登险峰。普遍存在的能耗与功率瓶颈,是所有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难题。

美军实验表明,有效拦截战机或巡航导弹至少需要300千瓦的激光功率,但目前美国技术难以满足这一需求,陆军计划的300千瓦激光武器安装在奥兹卡什卡车上已显勉强,仿佛“小马拉大车”。

高能激光武器的小型化进展缓慢,现役装备难以找到合适载具,如同怀揣巨型发动机,却苦于没有合适的车壳。高能固体激光器依赖高效电能支持,单次发射电量巨大,相当于20-30户家庭的日用电量,美国在能量存储与供应技术上存在不足,仿佛有个“电老虎”却喂不饱。

此外,大气传输与散热也是激光武器的固有困扰,如同“光线过河,处处受阻”。大气中的烟雾、云、雨水、空气颗粒物等环境因素,会干扰光束并降低效能,复杂大气会扭曲光束,恶劣天气会大幅削弱能量和作战距离。

激光武器受限于视距内交战,无法对抗超视距或被遮挡目标,如同“眼睛看不到,就打不着”。持续发射激光会产生大量热量,散热不及时会导致设备故障,例如2021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激光武器就曾因电源和热管理故障引发火灾,教训深刻。

美国在激光武器系统集成和小型化上面临巨大障碍,尤其是在空间和重量敏感的飞机、舰艇平台,仿佛“螺蛳壳里做道场”,处处受限。美国空军为战斗机研制的激光武器,也因吊舱功率和气流影响聚焦而进展受挫,可谓“出师未捷”。

然而,尽管面临相同挑战,中国通过LY-1“足够空间放置能量单元”的设计理念,仿佛为激光武器找到了“宽敞的家”,解决了能量供给的难题。

同时,阅兵式上展示的OW5-A10、OW5-A50等多型陆基反无人机激光武器,和拥有“飓风3000”高功率微波武器,形成了舰载/陆基、激光/微波多维度定向能装备体系。

这体现了中国在系统性集成上的优势,仿佛在下“一盘大棋”,通过系统性创新和平台集成实现了突破,而美国则在多个关键环节遭遇瓶颈,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沙场点兵,激光秀肌肉

衡量激光武器成熟度的硬指标,莫过于其在实际战斗中的表现和国际市场的认可,这才是“真金不怕火炼”。在这方面,中国激光武器已走在前列,交出了令人信服的答卷。

中国保利科技有限公司在2014年推出了“寂静猎手”防空系统(30千瓦),并于2018年成功出口沙特阿拉伯,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

2022年3月,沙特在也门冲突中使用“寂静猎手”,成功拦截了13架胡塞武装的自杀无人机,成本仅约1美元/发,展现了极高的效费比,可谓“物美价廉”。

不仅如此,中国电科出口沙特的“天穹”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更是在实战中创下了21发21中的拦截记录,成功击落胡塞武装的21架无人机,拦截率达到百分之百。

这些实战案例充分验证了中国激光武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让“中国制造”在防务领域熠熠生辉。

中国已向沙特、伊朗、俄罗斯等国出口激光武器,这与美国在实际应用和实战表现方面的明显差距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一个在考场上挥洒自如,一个还在苦苦思索”。

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刻意强调“环境敏感”等共性技术问题,却弱化了中国定向能武器的系统性进展,也忽视了中国激光武器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这背后恐怕不只是“技术分析”那么简单。

笔者以为

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实战成果,已然确立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战略眼光的体现。

西方媒体的质疑和“酸葡萄”心理,恰恰反映出其在技术竞赛中被“弯道超车”的焦虑,这种焦虑正日益显现。

展望未来,中国激光武器有望在各平台上“百花齐放”,从舰载、陆基到可能的空基平台,形成更全面的防御与打击能力,构建一张密不透风的“激光之网”。

这种“西方不亮东方亮”的趋势,预示着全球防务技术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东方之光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闪耀在世界军事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