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长急赴华,苏-35变“画饼”
2025年6月23日伊以停火协议墨迹未干,不到48小时,伊朗国防部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的专机已降落在青岛流亭机场,出席6月25日开幕的上海合作组织防长会议。伊朗媒体《青年报》直言不讳:“俄罗斯的苏-35成了空中楼阁,中国歼-10C才是救命稻草!”
俄伊2023年签署的50架苏-35合同,被俄乌战场吞噬得只剩残渣。俄方原定2023年春季交付,后改口“分批供应”,结果三年过去仅到货4架,甚至传出组装完成的战机被转售阿尔及利亚的丑闻。伊朗网友怒斥此为“百年一遇的电信诈骗”,军方则如热锅蚂蚁——F-14“雄猫”战机已服役近50年,空有导弹却无制空权,面对以色列F-35的突袭竟“连起飞勇气都没有”。
典故新解:恰似《西游记》里唐僧取经遭遇无字天书,伊朗捧着苏-35合同,翻开只见空白页。
歼-10C何以成“退而求其次”?
讽刺的是,伊朗本不必陷入此等窘境。2023年珠海航展上,伊朗空军司令瓦赫迪曾坐进歼-10C座舱体验,却最终选择苏-35,如今这张照片被翻出,沦为国内舆论的“打脸神器”。而转机出现在2025年5月印巴空战——巴空军歼-10CE搭配霹雳-15导弹,6:0碾压印度阵风战机,一举打破西方战机神话。
价格与性能的“双杀”优势更让苏-35相形见绌:
歼-10C:单价6000万-9000万美元,配国产涡扇-10B发动机与有源相控阵雷达,霹雳-15导弹射程超200公里;
苏-35:全套武器包超1亿美元,维护复杂且备件受制裁。
俄智库IMEMO研究员克拉姆尼克坦言:“中国战机的交付速度有口皆碑,绝不会让客户等到花儿都谢了。”
歇后语点睛:俄罗斯交货——口惠而实不至;中国制造——价廉还管售后。
36架战机背后的“苦衷三重门”
外媒称谈判从150架缩水至36架,实为三重困境下的无奈妥协:
财政捉襟见肘:伊朗年度军费仅百亿美元量级,若按网友建议“买200架歼-10C+100架枭龙”,需耗资超150亿,堪比天方夜谭。即便美国6月24日默许中国购买伊朗石油,易货贸易也难填巨坑。
中国谨慎平衡:中方忌惮触动美以神经,更避免中东军备竞赛失控。36架规模既可助伊朗缓解防空压力,又不致打破地区平衡——恰似“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体系兼容难题:伊朗空军长期依赖俄制装备,转换中式体系需重建训练、维护链条。36架实为“试点工程”,若磨合顺利或追加订单。
数据佐证:全球军费虽增至2.7万亿美元(2024年SIPRI数据),但中东占比仅12%,伊朗分羹有限。
36架战机能否撑起波斯天空?
军事专家算了一笔账:以色列拥有50架F-35I及百架F-15/16,而伊朗现役150架战机中80%超龄服役。36架歼-10C至多组建两个中队,即便性能优异,也难抵以军压倒性数量优势。
更深层短板在于体系化作战能力:
预警短板:伊朗缺乏类似空警-500的预警机,歼-10C雷达探测距离再远也难敌以军“鹰眼”体系;
反隐空白:以军F-35在近期冲突中“如入无人之境”,急需中国JY-27A米波雷达补位;
电子战瘸腿:若未配套歼-16D电子战机,歼-10C恐成“孤胆英雄”。
伊朗网友哀叹:“36架?杯水车薪!早学巴基斯坦打包买红旗-9导弹+空警-500,何至于被炸得灰头土脸?”
典故活用:恰似赤壁之战周瑜的火攻妙计,缺了东风万事休——歼-10C纵是利刃,无体系支撑亦难破敌。
地缘棋局中的“蝴蝶翅膀”
若此单落地,将触发三重战略裂变:
中俄暗战升级:伊朗“弃俄投华”或动摇俄传统军贸市场,此前埃及、印尼已因交付问题取消苏-35订单。
中东权力洗牌:歼-10C+红旗-9组合可构建区域防空网,迫使以色列F-35不敢轻易越境,打破“中东天空谁主沉浮”的旧秩序。
美国制裁反噬:五角大楼2024年《中国军力报告》曾警告“歼-10C改变区域平衡”,若交易成真,美对伊石油豁免政策恐生变。
纸面老虎还是涅槃凤凰?
36架歼-10C对伊朗如同“久旱逢甘霖——可惜只下毛毛雨”。然此单政治意义远超军事价值:它标志着伊朗彻底挣脱对俄路径依赖,向东方敞开军工大门。恰如德黑兰学者所言:“最大战略失误,是没早点拥抱中国制造!”
未来若跟进歼-35隐身战机订单,中东天空变色绝非虚言。只是眼下这36架“东方猎鹰”,终不过是波斯铁翼漫长重生路上的第一根羽毛。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