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苏联解体后,俄国舍弃中亚大片区域,为何紧握北高加索?

文章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开头部分

1991年,苏联分崩离析,中亚五国全部获得了独立,俄罗斯干脆利落地放手了,没有一点犹豫。但是,对于面积只相当于其十六分之一的北高加索,俄罗斯却紧紧抓住不放,即使冲突不断也毫不松懈。

这个地方到底有什么玄机?为什么俄罗斯不惜投入大量金钱和兵力,也要坚持到底呢?

中亚失守了,北高加索却还在死死地守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1991年,苏联解体了,原来的15个加盟共和国各自独立。俄罗斯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缩水”的大国,国土面积从原来的2240多万平方公里骤减到17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像是自己“瘦身”过度,变得非常虚弱。

特别是中亚五国,总面积达4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几乎毫不挽留就放弃了。相比之下,普京执政后对北高加索地区却是紧紧抓住不放。

即使车臣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即使恐怖袭击接二连三,即使每年投入了巨额财政补贴,俄罗斯仍然不肯放手。这个地方到底值多少钱,能让俄罗斯宁愿亏本也要坚守?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了解俄罗斯的思路。中亚这片区域确实很大,资源也很丰富,哈萨克斯坦 alone 就占了 270 万平方公里,但问题也不少。

第一,人口太少,五个国家加起来不到8000万,和俄罗斯接壤的地方更是荒凉得让人怀疑人生。

其次,宗教文化的差异让这里变得复杂,穆斯林人口占了很大比例,而俄罗斯主要是东正教国家,想要完全控制这里,就像要让吃素的熊猫改吃肉一样,难度极大。

第三,经济基础太薄弱,苏联时期这些地方靠着中央财政输血过日子,一旦独立,俄罗斯再扛着养,那就是自找苦吃。

于是叶利钦一咬牙,干脆不管他们,自己先回去处理莫斯科的一团乱麻。

北高加索的情况就不同了。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俄罗斯的“南大门”,背后倚靠着大高加索山脉,南面紧挨着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西面靠着黑海,东面则是里海。它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

如果失去了北高加索,俄罗斯的南部防线就会完全崩溃。从那里往北是平坦的伏尔加河平原,任何军队都能轻易进入俄罗斯的中心地带。

这片土地面积为25.8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500万,虽然面积不大,但其地缘政治价值远超过中亚五国的400万平方公里。

这个地方不仅是进入中东的重要门户,还是里海石油和天然气向外运输的重要路线。如果失去了这里,俄罗斯的能源输送系统会受到严重影响。

而且,这里民族种类繁多,共有80多个民族生活在这里。他们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矛盾,车臣和达吉斯坦等地,都是出了名的麻烦制造者。

如果让那里的地方自行其是,整个区域很快就会变得一片混乱,俄罗斯的内陆地区也会遭受持续不断的恐怖袭击。因此,中亚地区可以不管,但北高加索地区绝不能放手。

北高加索的局势到底有多复杂?这让俄罗斯寝食难安!

俄罗斯之所以在北高加索地区如此严防死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个地方实在太不安分了。从19世纪俄国人正式进军高加索开始,这片区域就一直成为俄军的大麻烦。

1817年,高加索地区爆发了战争,俄罗斯军队在这里与当地民族激战了47年,才勉强结束了这场冲突。

1864年战争结束后,北高加索地区的车臣、达吉斯坦和印古什等民族虽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他们并没有完全屈服。相反,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们不断地发起反抗。

在二战期间,斯大林一狠心,直接下令把北高加索的几个民族整族迁走。1944年,印古什人、车臣人等族群,被苏联政府以“通敌”的罪名,强行赶往哈萨克草原和西伯利亚的荒无人烟之地。

将近47万人挤上了火车,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不幸的是,一些人在漫长的旅途中没能坚持下来,最终成为了雪地里的白骨。

苏联解体后,这些被流放的民族纷纷返回老家,却发现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已经被其他民族瓜分了。印古什人的家园被奥塞梯人占了,巴尔卡尔人的牧场成了卡巴尔达人新家。

突然间,各个族群之间的矛盾全面爆发。1992年,印古什人和北奥塞梯人直接开战,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北高加索地区再次陷入了混乱之中。

俄罗斯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车臣。1991年,车臣宣布脱离俄罗斯独立,最初俄罗斯并没有太在意,但很快车臣就成了全国有名的“黑帮窝点”,从事人口贩卖、军火买卖和毒品走私等非法活动。

1994年,叶利钦决定采取行动,派军队进入,但俄军不仅没有取得优势,反而被车臣武装力量打得落败。到了1996年,俄军不得不从格罗兹尼撤退,车臣实际上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没有了俄罗斯的管制,车臣地区的混乱加剧了。1999年,一些武装分子直接闯入达吉斯坦,意图建立一个所谓的“高加索伊斯兰国”。

这次,普京亲自上阵,第二次车臣冲突开始,俄军不再留情,用导弹将格罗兹尼夷为平地。到了2009年,俄军宣布取得了胜利,车臣的反抗活动被彻底压制。

尽管如此,北高加索的问题依旧严峻,恐怖事件频发,比如别斯兰的人质危机和莫斯科地铁的爆炸案,这些事件让克里姆林宫始终处于高度警戒状态。

普京如何处理北高加索的复杂局势?

面对北高加索的复杂局面,普京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为了打击分裂势力,俄罗斯采取了强硬措施。在车臣局势稳定后,他们在北高加索地区大幅增派军队,并加强了情报监控。一旦发现有分裂倾向的组织,立即进行清除,以达到震慑效果。

第二步,支持地方领袖,换取忠诚。战争结束后,普京支持了卡德罗夫家族,让他们管理车臣,以此来确保车臣对俄罗斯的忠诚。

现在的车臣,虽然名义上属于俄罗斯,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卡德罗夫父子依靠来自莫斯科的支持,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部队,主要任务是打击可能的叛乱分子。

第三招,经济输血,稳定人心。俄罗斯每年给北高加索地区输送大量财政补贴,达吉斯坦一年的联邦补贴高达2000亿卢布。其他地方也长期依赖莫斯科的经济支持。

北高加索对俄罗斯来说是个敏感地带,既是它的弱点,也是必须牢牢掌握的战略要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放弃了中亚地区,但在北高加索,它却坚持不放手。这里的局势远未平静,问题依然很多。

关于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成立及其未来展望分析,发表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上,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