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次沪指突破3800点,朋友圈居然没人晒收益? 群里也没人讨论牛市来了? 这画面,跟十年前A股冲上3800点的时候相比,简直冷静得让人不习惯。
十年前的那波行情,市场上几乎是全民沸腾,哪像现在,指数回来了,情绪却没回来。 有人说,这是因为大家被市场教育得太多了,也有人说,是因为这一次的上涨,压根就没带上大多数人。
回头看看这一轮的走势,其实节奏非常鲜明。 五月份的时候大盘还在3400多点徘徊,八月初也才刚过3500点。 整整三个月,指数就像被什么压着走,波动小得让人打瞌睡。 可谁能想到,就最近这一个多星期,沪指一口气充了接近140点!
以前上证50和沪深300这类权重股总在控盘压指数,但这周它们居然也拉出了超2%的大阳线。 这信号,很多人可能没认真品。
现在市场的成交量,已经彻底压不住了。 连续多个交易日接近3万亿,换手率高达自由流通盘的10%。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整个市场四分之一的筹码,每天都在倒手。
这么大的量,你跟我说要降温? 我觉得很难。 树欲静而风不止,行情一旦启动,短期就很难轻易结束。
尤其现在政策面还在不断添火。 央行近期不止一次提到“进一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市场对降息的预期越来越强。 再加上九月初那个大事将近,不少资金都在提前布局预期。
哪怕不看政策,光看资金面,也根本刹不住车。 北向资金已经连续多日净买入,单日成交额也站稳3000亿以上。 尤其深股通,比沪股通还要活跃,这说明外资也在加速配置中国资产,尤其是科技成长方向的。
说到科技,最近双创板块确实猛。 科创50、创业板指一路领跑,但奇怪的是,很多人仍然觉得“没赚到钱”。 为什么? 因为这一波上涨,并不是雨露均沾式的普涨,而是结构性行情。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指数回来了,但你的账户还没回来?这或许正是大家不讨论牛市的原因没上车的人,还在观望;上了车但拿错板块的,也只能干瞪眼。 而主力资金,虽然浮盈丰厚,但没出货之前,都只是账面数字。 他们比谁都清楚,只有继续拉高、制造出赚钱效应,散户才会真正心动、才会冲进来接盘。
所以你会发现,虽然指数点位不低,但市场还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加速赶顶。 没有千股涨停、没有全民喊牛,行情就难言结束。
从节奏上来看,现在更像是行情的中段。 权重刚刚启动,指数刚刚突破,量能持续放大——这一切,都符合一波趋势行情的特征。
但问题是,接下来会怎么走? 是继续逼空上涨,还是出现剧烈震荡?从历史经验看,天量之后通常还有天价,但波动一定会加大。 单日涨跌超过2%,可能会变得常见。 盘中跳水、尾盘拉回,这种戏码大概率会反复上演。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关键的不是预测明天涨跌,而是你手中的筹码成本在哪里。 如果你是在3000点附近布局的指数或者优质股,那现在完全可以淡定坐轿。 但如果你是想现在冲进去追高,尤其是追那些已经翻倍的科技题材股,那可就得好好掂量风险了。
说到仓位,现在很多人开始纠结要不要止盈。 尤其这两天冲到3800点之后,不少大V已经开始提示分批减仓。 比如有人建议,仓位高的可以趁着冲高逐步降到半仓左右,尤其是涨幅过大的品种。
但减仓不等于看空,更可能是为了后面有资金去应对波动,或者去布局还没启动的板块。眼下除了科技这条明线,其实还有一些暗线在蠢蠢欲动。 比如最近开始异动的大金融、大消费,还有中字头权重。 这些品种一旦接力,指数空间可能还会进一步打开。
另外,大家不能忽视的是情绪周期的力量。 市场从不缺钱,缺的是信心。 而信心一旦被点燃,它的自我强化能力是非常可怕的。
现在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乐观的人认为趋势刚起步,悲观的人觉得风险已很大。 分歧越大,行情越不会轻易结束。
你是什么样的心态? 是等着回调加仓,还是越涨越卖? 是坚守自己看好的方向,还是频繁切换追热点?
说实话,这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认知、持仓成本都不一样。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样一个成交量充沛、政策支持、资金持续流入的市场中,机会远大于风险。
哪怕短期出现调整,也很难深跌。 毕竟现在踏空的人,比套牢的人还要难受。最后说回操作。 如果你一直没上车,现在该怎么办? 一把梭肯定不合适,但完全空仓也可能错失趋势。 最稳妥的方式,可能是小步慢跑、分批建仓,或者干脆选择指数ETF,至少不会跑输大盘。
而对于已经持仓的人来说,现在要做的不是预测顶部,而是跟随趋势。 设好止损底线,剩下的,让市场自己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