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基金密集限购,市场到顶了?

基金!

限购?

难道市场到顶了?

3600的反复拉锯,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牛走没走,特别是看到绩优基金开始偷偷限购,就更慌了!

原因就是,基金限购有时候就代表市场过热,基金经理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收益,开始有意控制规模。

基民高位买入的资金,基金经理也不得不去高位买股票。

例如2021年市场见顶后,两只主流白酒基金先后开启了限购,之后就是漫漫回调路。

但事实上基金限购和市场见顶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A股核心指数——沪深300,目前的估值是13倍,虽然分位数有点高,但谈不上处于狂热的地步,基本盘还在。

慢涨急跌才是一头好牛。

唯一的瑕疵是融资余额已经处于近10年的高位,高位板块有回落的风险。

而且本次限购的基金主要多为绩优基金,只是局部效应,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基金经理停下来思考思考合情合理。

今天咱们就来看一下这些限购的基金都有哪些,平替基金有哪些。

1

今年以来有接近200只主动权益基金发布了大额限购公告,最近一个月频率更高,接近50只。

这些基金限购的原因除了估值高,还有三大主因:策略容量限制、外汇额度耗尽、防范单一客户巨额资金冲击。

策略容量限制很容易理解。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部分基金的投资策略对资金规模有要求,当规模过大时,会影响基金经理的操作灵活性和投资效果,常常出现大炮打蚊子的现象。

特别是一些专注于小微盘股的基金,随着资金大量涌入,难以找到足够多的优质小盘股来配置。

那只有两种操作可以做,要么硬着头皮买成前十大股东,要么持股市值从小微盘变成中小盘。

但大多治标不治本,限购是唯一的出路。

例如中信保诚多策略这只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超过35%,基金规模暴增近5倍。

在去年基金经理还是比较从容的在小微盘股里面精挑细选,但随着基金规模的逐渐增长,持仓个股就算占比只有2%左右,也是轻松进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行列。

根据今年一季报披露的持仓来看,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都成了前十大股东。

只要调仓就是大股东减持,基金经理也只能选择更分散的持仓,前十大重仓股权重不足15%,而且把限购金额拉低到了1000元。

目前来看策略运行的还比较平稳。

在面临同样问题的时候招商量化精选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提高重仓股市值。

招商量化非常有代表性。

这只基金在21年的时候只有1.7亿,但由于收益稳定回撤小,被基民狂买,目前规模已经接近50亿。

这不是说只有50亿资金给与了肯定,而是基金限购了,每天只能买2000。

这只基金刚开始的风格也是小微盘,但随着规模的变大,基金经理的持股风格开始“偏移”向中小盘。

可是市值不能一直漂移,中盘已经是极限,大盘的超额收益更难做。

于是该基金在今年2月份就关闭了大额申购的通道,日申购金额2000元。

相同策略的还有国金量化多策略,诺安多策略等业绩优秀的量化基金,最近都开启了限购。

这类策略在公墓基金行业本来产品就不多,大家如果觉得额度太低的话,可以找两到三只同步购买,也可以在一只上分批定投买入。

2

还有一些基金进行限购,与规模、业绩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是和外汇额度有关系。

例如投资纳斯达克100指数的基金,由于有外汇管制措施,当外汇额度耗尽时,基金经理就会宣布限制购买。

这几天美股基金相继发布限购公告。

例如限额3000的易方达纳斯达克100ETF联接基金,以及停止申购的博时纳斯达克100ETF(一级市场,场内买卖不受影响)。

持续关注的基民应该知道,QD基金的火热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美股的慢牛给大家带来了赢麻了的持有体验,而且还是躺赢。

下面这个表格是给大家整理的纳斯达克基金单日最大购买金额的表格,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投资计划进行选择。

多说一点由于各家产品跟踪的指数或者仓位的的原因,收益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3

限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防范单一客户巨额资金冲击。

很好理解,机构资金的特征就是量大管饱。

后遗症也很明显,如果有短期大量资金买入基金,可能会造成基金净值大幅波动,影响其他投资者的利益,此时基金也会限购。

谨防在基金业绩高歌猛进时,给基金经理来个背刺——大额赎回。

会打乱基金经理的布局,特别是对于左侧布局的基金经理来说,为了凑够赎回资金,割肉时心估计都会滴血!

例如汇添富达新。

这只基金今年以来的涨幅超过60%,历史表现也相当优秀,负收益的年份并不多,唯一的小瑕疵是去年行情出现拐点的情况下,收益仍然告负。

这只基金虽然名字里面不带医药,但自从2022年张韡接手以后,持仓就完全偏向了医药行业。

看了一下张韡的介绍——医药科班出身,从医药行业研究员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旗下在管的基金基本上都是医药主题基金,不存在赌赛道和基金风格漂移的问题。

有两只在上轮牛高点接受的基金已经走出了新高。

其中汇添富健康生活一年持有年化收益超过了10%,同类排名前2%,区间最大回撤不到30%,这对于一只医药主题基金来说非常亮眼。

但正在汇添富达新不断创新高的时候,机构资金却来砸锅了。

根据基金份额的变化来看,持有比例超过超过85%的机构资金在今年二季度跑路了,赎回份额超过10亿份,再结合这笔资金是在23年进入的,落袋为安的意图很明显。

这也就造成了基金净值在今年以来屡创新高,但基金规模却出现了大幅下滑。

多亏了医药板块走出了赚钱效应,否则如此大额的赎回,基金收益很难不受影响。

现在基金开启限购模式,就是为了避免机构资金进来套利,对普通基民影响不大,限购金额3000万,典型的防君子不防小人。

特别是创新药个股已经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涨幅,基金持仓个股也兑现了部分收益。

现在如果短期内大笔资金进场,会迫使基金经理去拿一些高位的筹码,而且配置不及时,就会拉低整个基金的收益,进退两难。

举个例子,如果一只基金本来有10个亿的规模,接下来的涨幅有10%,现在又来了10亿的资金,如果基金经理配置不及时,那全体基民的收益就只有5%。

对于持有的基民来说相当于飞来横祸。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基金都是因为业绩优秀,份额遭到疯抢而限购,还有可能是基金要准备清盘了。

例如规模只有3000多万的华宝远恒。

这只基金成立于2024年年初,按理说业绩应该不错,9月份就本轮牛市的起点。

但基金的收益非常一般,24年只有三个点的收益,今年更是负收益,基金规模也是一降再降,目前已经到了清盘边缘。

3月份已经发布了基金可能会触发清盘的公告,7月底的限购公告可能表达的意思是基金要清盘了,否则很难解释完全暂停申购的行为。

而且这还不是个例。

今年以来清盘的基金数量已经超过150只,股票基金占比超过60%。

只能说每轮牛市都是一场大型的造神现场,也是业绩放大器。以前是酒神、药神,现在更细分——机器人头号玩家、创新药左侧大神,AI弄潮儿。

掉队的人很难咸鱼翻身,除非家里有矿(基金规模够大),或者家里有人(基金公司自购),才能熬过低谷,迎接下一轮风口。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