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宴办不办?普通家庭的三笔账算明白就通透了!》
高考分数下来那天,楼下张叔家窗户透出通宵亮着的灯光。他闺女考上985的消息像颗石子扔进池塘,涟漪一圈圈荡到整栋楼——这不,七大姑八大姨的贺喜电话刚打完,张叔蹲在楼道里抽了半宿烟,纠结着要不要摆几桌升学宴。
这事儿放谁家都是道坎儿。老一辈人总说"金榜题名时",按老理儿确实该庆祝。可现如今年轻人观念变了,我表侄女考进浙大,母女俩背着包就去云南毕业旅行,朋友圈发图配文"青春不散场,下一站西湖醋鱼"。这事儿搁酒桌上说,能吵得掀翻三张八仙桌。
支持办宴席的人总爱掰扯这些理儿:孩子寒窗苦读十二载,是时候让街坊四邻见证成果;十八岁成人礼凑个热闹,以后上大学就是成年人了;自家孩子够争气,当爹妈的总想显摆显摆。最实在的说法是收礼金能回本,前两年随出去的红包总算有着落。去年我邻居家儿子考上军校,摆了二十桌,收的礼金折抵酒水钱还多了三千块。
可反对声更扎心。有位当老师的朋友直摇头:"我带过的状元学生,没一个办升学宴的。"在他看来,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修行,要是真有出息,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往桌上一摆,比什么流水席都有说服力。更实在的是现在大学扩招严重,有些家长心里打鼓——孩子上的三本学校,酒桌上吹得再响,亲戚们碗筷碰撞间也会露出微妙神色。
最让人头疼的是孩子自己不乐意。前同事家闺女被澳洲名校录取,小姑娘在家庭会议上拍桌子:"同学里就我办过谢师宴,现在又要摆升学宴,当我网红呢?"结果老两口憋屈得不行,毕竟当初供她上国际学校花了不少钱。这种代际冲突在朋友圈里天天上演,有人晒录取通知书被爸妈私藏,有人被迫营业在饭店笑脸迎宾。
普通家庭的纠结往往集中在三件事:面子和里子的平衡,人情往来的账本,还有孩子真实的意愿。菜市场卖鱼的王师傅说得实在:"我家小子考上二本,摆了八桌。收礼时看着红票子高兴,转头算酒水钱又肉疼。最犯愁的是隔天遇到没随礼的老张头,这人情债得还到啥时候?"
现在有些新思路挺有意思。有家长把升学宴办成家庭聚餐,订个环境好的餐厅,叫上至亲好友吃顿便饭。既满足了庆祝的心思,又省去很多虚礼。还有家长把省下的钱给孩子买台笔记本电脑,或者报个技能培训班。说到底,庆祝方式没有标准答案,关键看这家人的日子怎么过舒坦。
升学宴就像面镜子,照得出人间百态。有人觉得这是人生重要节点必须隆重庆祝,有人认为读书本是私事没必要张扬。其实日子怎么过,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重要的是别让一场宴席变成心理负担,更别让孩子在掌声中迷失方向。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