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中国刚开机,一条“Welcome abroad”的短信突然弹出来,别以为这是运营商在问好,这是Rogers从你账户抢钱的信号! 一位22岁的多伦多留学生踩着暑假飞回国,落地后立刻换上中国移动卡,关机重启。
一周后收到短信提示:加拿大号码仍被持续扣费,每天准时划走16加元。 她火速检查手机:数据漫游早就关闭,加拿大SIM卡没有通话记录,流量消耗显示0MB。 可Rogers的账单赤裸裸写着:“国际漫游日费:16加元/天”。
这不是个例,温哥华网友@阿白在中国探亲时,加拿大手机全程装在备用机里,连卡都没插。 某天家人突发急病,她匆忙把SIM卡插进手机收验证码。
1分钟的操作换来1094加元扣费记录。 “我甚至在设置里关闭了这张卡! 但Rogers的短信像个电子炸弹,收到就引爆收费。 ”她在小红书的帖子引发近千条血泪控诉。
蒙特利尔的陈先生带孩子去墨西哥玩,全程开启数据漫游关闭功能。 返加后收到22000加元账单差点昏厥。
Rogers客服咬定:“您开启了Live Voicemail,有游客拨过您电话转进语音信箱。 ”原来,当手机接到未接来电转为语音信箱时,系统判定为“主动使用漫游服务”,即便SIM卡处于离线状态。
多数用户签约时被推销“Roam Like Home”套餐:每天15-16加元就能在海外使用原套餐服务。 条款里藏着毒刺:只要手机连接海外基站就自动激活扣费。
多伦多IT工程师@Kevin实测揭露:“哪怕开机2秒收短信,当天16刀照扣。Rogers系统常延迟发送欢迎短信,你收到时早已被计费几天。 ”
某网友连收三条“Welcome abroad”短信,意味着她已被连续扣费48小时。
社交媒体成了维权战场。 有人贴出与Rogers客服的通话录音:“您必须在出境前取出SIM卡,这是唯一保证。 ”
有人分享Bell客服的原话:“关漫游没用的! 只要你没拔卡,手机搜索到信号就算漫游。 ”评论区集体倒苦水:“试过关数据漫游、开飞行模式、换副卡槽,最后发现只有物理取卡能保命。 ”
温哥华华人Lina每年回国前必打客服电话:“请关闭我的Easy Roaming功能。 ”这样能避免自动启用“Roam Like Home”。 客服强调:“关闭后您连短信都不能接收。 ”
多人赌上手机设置:iPhone用户开启Wi-Fi Calling后,连接中国WiFi时能收到加拿大短信,通话按本地资费计费。 前提是在加拿大境内就要先设置完成。
某电信前员工建议:离境前拨打运营商电话,要求改为“Pay Per Use”模式。 但实操者警告:“这只能躲过每日固定扣费,流量照样按10加元/MB收! ”上海姑娘@CC实践了终极策略:出发前网购10加元的预付费SIM卡塞进双卡手机。
主卡槽放中国卡,副卡槽放加拿大卡。 抵达后立刻在设置里“Turn Off”加拿大卡,这个操作相当于软件拔卡,还能保留下次开通的权限。
带孩子在坎昆被扣$22000的那位父亲,直接给Rogers总裁办公室发律师函,同步抄送加拿大广播电视和电信委员会(CRTC)。 6周拉锯战后账单降至200加元。
另一位留学生向CRTC投诉时撂狠话:“我已保留所有证据,不撤销扣费就起诉。”她晒出的截图显示:同一时段Rogers系统显示“在中国使用流量100MB”,而她的中国移动套餐流量统计为0。
2023年前,关闭蜂窝数据就能避免漫游费。 疫情后新条款规定:“无论是否使用服务,连接即收费。”这解释了为什么网友@蛋糕旅行箱明明关着数据回国,仍被收取512加元。
Rogers的客服通话录音曝光:“现在连关机都不保险,只要别人拨打你号码转语音信箱,系统就认定你在漫游。”
最终,所有攻略指向同一个铁律:想不被抢钱? 登机口取出SIM卡! 多伦多华人阿姨笑着比划:“现在拔卡像系安全带,飞机轮子离地前不做就心慌。 ”
她打开随身包,透明卡套里躺着SIM卡:“回国三个月它就睡在这,比放手机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