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新闻动态 >

三十年后回望:加州华人老移民的遗憾与乡愁

三十年后回望:加州华人老移民的遗憾与乡愁

六月的圣荷西依旧风干燥得让人心里发慌。王叔今年七十有二,早上六点半,他照旧拎着那只褪了色的帆布包,沿着林荫道走去华人超市。路过一户西班牙裔邻居家,门前草坪枯黄,水管还在滴答作响,王叔想起十年前,有次家里下水道堵了,敲对门白人老太太家门借工具,老太太隔着纱门只说了句“Sorry, busy”,再没下文。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王叔有时自言自语,语气里带着点带不回去的韶华。他最怕夜深人静时,电视里忽然插一条中国新闻,镜头扫过家乡的高铁站,熙熙攘攘,干净明亮。那是他三十年前离开时,想都不敢想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村里人都说“出国就是光宗耀祖”。王叔家那会儿,院子里还种着两棵柿子树,墙角贴着老电影的海报。邻居老张家女儿考上了中专,在镇里当会计,村口广播喇叭天天念她的名字。王叔的母亲一直用方言叮嘱:“到了美国,别忘了家里的老房子钥匙放哪。”可那把钥匙,三十年里,他一次也没用过。

“你说美国自由,有啥用?自由就是地铁没人管,流浪汉在车厢里打地铺,没人敢吱声。”王叔三年前遭遇一起地铁抢劫,身上只带了几张超市优惠券,对方见没钱也就作罢,警察来了问了几句,最后只说“自己小心点”。那晚他回家,想起小时候县里丢了自行车,邻里都帮着找,甚至有人在村口守了一夜。

王叔的孙女小林,今年刚满十四,中文名字是他取的。小林在学校里成绩还算中等,可她最怕同学问:“你们中国是不是到处都是监控?”每次家长会,老师都会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王叔和媳妇听得云里雾里。小林偶尔问,“爷爷,咱们家为什么要来美国?”王叔总是沉默,不知如何作答。

老人聚会时,谁家孩子回国了,谁家又添了孙子,成了饭桌上的唯一话题。王叔的朋友老魏,九十年代初靠着亲戚关系去了洛杉矶,如今每年春节都在微信群发“想回家”。去年,老魏的女儿办了回国手续,一家三口在上海租了套房。老魏说,上海的小区居然有专门的修鞋摊、配钥匙摊,还能用微信点菜,连修理工都是24小时上门。王叔听了,半天没出声,只是搅动着手里的茶叶蛋。

“我们当年最怕什么?怕孩子在国内考不上大学,怕一辈子窝在农村,怕赶不上改革的头班车。”王叔回忆起1992年冬天,自己拿着半生积蓄和母亲的“压箱底”,硬着头皮过了太平洋。到了美国,头几年在餐馆后厨刷盘子,手指头冻得裂口,每天半夜两三点才到家。后来,靠着亲戚介绍进了电子厂,工资虽高,但加班、歧视、工伤全都沾上了边。

2020年疫情暴发后,华人街传来坏消息:有位老太太在市场被人骂“病毒携带者”,警察来了只是问有无受伤,并未立案。华人社区里谣言四起,老一辈人都开始囤米买面,生怕哪天出门被人推搡。王叔那会儿有个老友,做了三十年小餐馆老板,最终决定关门歇业,转头回了广州。王叔却始终下不了决心,毕竟,国内亲戚早已分了房产,自己回去也不过是“外来户”。

也有新移民混得不错。邻村的李家,儿子在湾区互联网公司做高管,女儿嫁了个美国医生。李老太常说“早出来几十年,才有今天的好日子”。王叔有时听了,心里只觉得远,像隔着一层雾气,看不清也抓不着。

旧金山的华人老家会馆里,挂着一张泛黄的合影,是1920年代旅美华工修铁路时的老照片。王叔每次去,都要站在那照片前发呆,有次问旁边一位姓郑的老人:“你说祖上当年为啥要来这?”对方只笑,“图个念头罢了,真有啥好,早就回去了。”

1978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校报曾有过一则新闻,说一位广东移民在唐人街开杂货铺,店门口贴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四十年后,王叔在华人超市买到一包“广东腊肠”,包装上的字迹模糊,味道却再也不是记忆里的咸香。

去年,王叔远房表弟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全村人敲锣打鼓,连村西头的老李头都说,“这年头哪还羡慕出国?咱村都快修地铁了。”王叔听着手机那头的锣鼓声,突然有些哽咽。年轻时候的梦想,如今成了挥之不去的遗憾。

偶尔夜里失眠,王叔会在阳台上点根烟,看着远处公路上的车灯。想起小时候,村里有个老瞎子,每次下雨天都要喊,“别让水漫进屋。”那声音飘在田野间,远远近近,像极了现在的心情——既想回去,又回不去。

去年冬天,王叔收到家乡寄来的腊八粥,拆开包裹时发现里面还夹着一张老照片,是他小时候在村口老屋前的合影。照片背面,母亲的字迹还在——“无论何时,也别忘了回家的路。”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源散见于《深度:32人挤一笼、刷牙用马桶水,揭开美国移民噩梦》(直新闻,2025-07-14);另有村民口述、旧金山华人会馆实地观察及1978年UCLA校报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