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加沙救援冲突升级!意大利联合西班牙两舰护航应对无人机袭击

如果要给眼下这场围绕加沙的风暴找一个切面,最能映照时代的或许不是炮声,而是旗帜与军舰的并置。一边是欧洲市政厅外猎猎作响的巴勒斯坦国旗,另一边是地中海上开足马力的护卫舰。海风卷着不同国家的立场,吹进了联合国的大厅,也吹散了过去的许多默认与沉默。

海上的护航与袭扰

先看海面。9月24日,意大利国防部长吉多·克罗塞托宣布将派遣海军舰艇,为一支驶往加沙的救援编队护航。几乎西班牙表态将协助护送。这支被称作“全球团结船队”的队伍足足有五十多艘船,船舱塞满了药品、压缩食品、净水设备与急救物资。正当各方协调护航细节的前一天,船队在希腊克里特岛附近的国际水域遭遇不明无人机袭击,通讯天线被炸断,卫星电话瞬间静默。

意大利这次部署只派出一艘战舰,象征意义大过军力本身,却被许多人视作国际社会打破“对以色列长期绥靖”的信号。西班牙出手更为具体——一艘F-100型“阿尔瓦罗级”护卫舰,搭载美制“宙斯盾”系统,能够对海空目标进行全时段探测与拦截,为船队提供全方位的防护。值得一提的是,“宙斯盾”并非单指一块雷达,而是一整套舰载作战系统:相控阵雷达负责搜索与制导,指挥系统快速决策,配合标准系列导弹进行拦截。这套系统在北约海上防空体系中地位极其关键,西班牙此举,意味着将护航的可信度从政治姿态提升到了技术能力。

这已不是援助船队第一次遇袭。今年7月,以色列军队曾强行登上一艘前往加沙的救援船,逮捕21名船员,并扣留物资。以色列外交部9月22日又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将阻止“全球坚韧船队”抵达加沙,指称该船队由哈马斯组织、并为其服务。对如此高风险局面,意大利一度提出折中方案:先将物资卸在塞浦路斯港口,再经由以色列“批准的陆路通道”转运入加沙。但由于流程繁琐、审批迟缓,这个方案并未被船队接受。

会场里的空椅子与街头的旗帜

从海上移步纽约。9月26日上午,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现场出现了少有的画面:就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准备发言时,上百名代表先后起身离场,阿拉伯、非洲国家的代表走在前头,一些欧洲外交官也跟随而去。会场工作人员不断提示维持秩序,但无法阻止退场潮。内塔尼亚胡四下张望,开口时面对的是一道道空椅背。

离席的伊朗代表在座位上留下一张在以色列袭击中遇害的伊朗儿童照片。会场外,另一群声音层层叠叠——以色列被扣押人员的家属带着数百名示威者在联合国总部外抗议,指责本国政府忽视被扣押于加沙地带的人。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为以军在加沙及中东多国的行动辩解,并且语气坚决地表示:反对巴勒斯坦建国不仅是他本人及其执政联盟的政策,更是以色列的“国策”。

法国境内也有令人侧目的仪式。近来,法国86个市政厅先后升起巴勒斯坦国旗,象征性的动作像石子入水,引得同心涟漪在欧洲蔓延。比利时、爱尔兰等国的地方议会随后通过决议,呼吁各自的国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联合国场内的空椅子与欧洲街头的旗面,在一天之内勾勒出截然不同的图景,却都传递出一个共同的信息:围绕巴以问题的国际共识正在重新排列。

承认潮与话语对撞

真正让阵线重新书写的,是从9月21日以来的承认潮。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这些通常与华盛顿步调一致的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至此,在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7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里,只剩美国未承认。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公开表示欢迎,认为这是落实“两国方案”和平推进的重要一步。

一边是承认的浪潮,一边是强硬的反驳。内塔尼亚胡没有在措辞上留白,他称不会出现巴勒斯坦国,并指责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是在“给恐怖主义颁了一个大奖”。这种语言对撞的背后,是现实战局的持续推进:以色列媒体称,9月15日,以色列军队已打进加沙城区,宣告“新阶段”的清剿。

小科普:国家承认在国际法中不是“授予身份”,而是对既事实存在的政治实体表示承认其为国际社会一员。承认的扩散,会影响双边条约、国际组织席位与援助流向,也改变围绕冲突的舆论与法理态势。因而,承认潮既是外交事件,也是法律与舆论的地震。

中东的通牒与自主

这一次,阿拉伯世界没有在幕后观望。八个中东国家联名向以色列提出清晰的要求:立即停火、停止驱逐、开放通道、启动重建。名单里既有过去常相掣肘的国家,例如沙特与土耳其,也有在地区秩序中举足轻重的力量。更关键的是,这份通牒没有经过华盛顿背书。这在此前并不多见——中东国家曾经无论是表态还是行动,往往要看美国的眉眼。如今他们选择自己定规则、自己发声、自己行动,释放的信号很直接:一方面担忧难民潮、武装扩散、极端主义回潮,另一方面也在尝试摆脱对美国的结构性依赖,重塑区域主导权。

西班牙的历史回声

在欧洲内部,西班牙的动作带着浓重的历史回声。一个历史上曾被阿拉伯帝国殖民、与穆斯林世界纠缠数百年的天主教国家,如今却在这场冲突中站到了为加沙开放通道的一侧,这样的转身充满戏剧性。1492年,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完成统一后,斐迪南与伊莎贝拉颁布《阿尔罕布拉法令》,强制驱逐犹太人。这段历史被频频提起,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在提醒今日的马德里:欧洲的宗教与少数族群记忆从未远离政治。

现实层面,西班牙的选择也有明确的政治底色。现任政府是工人社会党与“联合左翼平台”的联合,长期对巴勒斯坦境遇持同情态度。2024年5月,西班牙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随即召回其驻西班牙大使。到了2025年,西班牙进一步宣布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取消近10亿欧元的军火合同。首相桑切斯甚至公开使用“种族灭绝”一词描述以军在加沙的行动。当这艘F-100“阿尔瓦罗级”护卫舰驶向东地中海时,不只是火控雷达在运转,更有一套由历史、意识形态与国内政治组合而成的动力在推着它前行。

小科普:F-100“阿尔瓦罗级”是西班牙造舰业的名片,舰上宙斯盾战斗系统可同时跟踪上百个目标,具备与北约舰队联合作战的数据链能力。派出这一级别的舰艇护航,在军事上意味着给救援船队提供实质防空伞,在政治上则等于公开承诺“必要时将承担风险”。

华盛顿的矛盾信号

大西洋彼岸的信号则摇摆并重叠。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讲台上重话连珠,不仅表示对联合国的不信任,还否定了巴勒斯坦成立国家的资格。在这样的时间点说这样的话,迅速被解读为对以色列国内强硬派的背书,果然引来后一方的叫好,与此同时也引发阿拉伯世界的愤怒与失望。

紧接着在25日,特朗普话锋一转:无论是否与内塔尼亚胡通话,他都不会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他还表示与内塔尼亚胡及所有中东领导人进行了交谈,并称各方“即将就加沙问题达成协议,甚至可能实现和平”。前后两番表态,既表明华盛顿仍试图掌控调停的话语权,也暴露了美国国内外政治的扭结:如何在维护以色列安全、稳定地区盟友期望与回应全球承认潮之间寻找平衡,已不再由单一姿态能够解决。

战地现实与人道困局

外交语言在纸面上翻飞,战地却只剩下生活与死亡的清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7月21日就发出警告:加沙的人道状况正在“急剧崩溃”,“最后的生命保障也在瓦解”。到了夏末,商业卫星的图像被一遍遍传播:在加沙南部“莫拉格走廊”,上万民众顶着烈日向援助卡车奔跑,那些原本是物流点的路口成了生命线的尽头。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披露,自2023年10月以来,已有超过6万人在冲突中丧生,其中因营养不良死亡的147人里有88名儿童。8月3日,在一次援助物资分发时,现场失序与惊恐中传来枪声,以色列士兵开火,至少22名平民当场倒地。对于许多普通的加沙人来说,排队领物资早已不再是等候的日常,而是一场又一场与死亡赛跑的冒险。水、电、医疗系统接连瘫痪,粮食供应捉襟见肘,这些数字与画面,将“人道主义”四个字从抽象的口号,拉回到按小时计的存亡。

小科普:依照国际人道法,武装冲突中的人道援助应当得到“迅速且不受阻碍”的通行。海上封锁若以安全为由实施,对以人道物资为目的的中立船只采取强制措施,就会引发“军需安全”与“人道通行”之间的法理冲突。近年来多国在此问题上采取的态度,正反映了各自对国际法优先序的理解差异。

叙事延伸到加沙街头,还出现了一个罕见的细节:以色列军方在加沙使用装在卡车上的扬声器,播放内塔尼亚胡在联大的演讲。这种心理战色彩浓厚的做法立即招致争议与愤怒。信息战与心理战在现代冲突中从不缺席,但将国际大会上的讲话直接推送给被围困的民众,还是第一次见到。

护航、登舰与法律影子

回到海上,援助船与军舰的路线图,也在重绘国际法的影子。7月的强登事件留下21个被捕船员与一船被扣物资,9月在国际水域不明无人机炸断了船队的天线。对于正在护航的意大利与西班牙来说,一个选择是尽可能靠近国际水域的法律保护线,另一个是评估与以色列海上力量潜在接触的风险。意大利曾经尝试用塞浦路斯转运方案去缓解这种对撞,现实却证明,在审批和效率面前,许多折中设计会被拖成无效。西班牙把答案写在钢板上:F-100的“宙斯盾”雷达转动,伴着舰艏劈浪的白线,表明他们愿意承担护航的实际后果。

欧洲内部也在自我校准。法国86个市政厅升起巴勒斯坦国旗之后,国内围绕“中立原则”的辩论持续发烫。有人指责“双标”,有人称地方自治应有表达空间。旗帜不解决现实,但它让更多人盯住了现实。比利时、爱尔兰地方议会的决议接踵而至,承认潮自此不再只是一串外交公报,而变成了议会投票、预算与端出政策的实操。

以色列的强硬与孤立感

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的遭遇——演讲时台下席位稀疏——固然是象征性的尴尬,但背后折射的现实更刺眼:在承认潮与人道灾难的双重压力下,以色列政府正处在一种“被围观的孤立”里。他在发言中明言反对巴勒斯坦建国为“国策”,从策略角度这是对国内执政联盟的交代,也是向外界划定红线。只是,这条红线越划越粗,越难跨越;海上的船队越聚越多,护航的舰影也从意大利的一艘,延伸到西班牙的“阿尔瓦罗级”。

小科普:从国际关系角度国家在高烈度冲突中最怕两种局面——军事实力被拖入泥潭,或国际合法性被侵蚀。以色列当前面对的是二者叠加的风险。前者表现在“新阶段”的地面行动消耗难以预估;后者则在承认潮与各国制裁、禁运的实际影响中显形。

命运的分岔口

就在这场多线叠加的对峙中,救援船队的命运,不只是决定一批药品与压缩食品能否抵达。它们像是海上的试纸,检验着国际社会是否愿意为“人道通道”付出成本,也检验着冲突各方是否仍留有谈判的余地。以色列坚持将“全球坚韧船队”与哈马斯挂钩,西班牙与意大利则用护航回应“将安全与援助分离”的理念冲击。海天一线的撞色背后,是观念与制度真正的较劲。

在此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的承认让地缘棋盘上多了几枚重量棋子;沙特与土耳其能放下嫌隙与其他国家一道发出通牒,说明区域性共识在被迅速构筑;美国总统一日之间的前后表态,则暴露了大国在策略与价值之间的斜拉。每一条新闻看似孤立,合在一起却构成某种朝向:战场上的“新阶段”不会自动换来政治的“新阶段”,而政治上的重新排队也不必然能制动火线。

当救援卡车缓缓驶入“莫拉格走廊”,密密麻麻的人群在烈日下奔跑,在卫星图像上变成一片黑点。海上,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军舰拉起长长的航迹,好像在蓝色的地图上划出一条通往加沙的白线。那条线之外,是无人机袭扰、登舰扣押与外交抗议;线之内,是药品、净水设备与为生命续时的希望。历史往往在这样的细节里改变方向——不是因为谁说了什么宏大的话,而是因为某一艘船能不能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