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河南人出走厦门创业!安井预制菜闷声发财,一年狂揽151亿

行了,都别吵了。

老罗跟西贝老板为了一盒预制菜的“血统”问题,差点要在直播间里上演全武行,那边厢太二酸菜鱼的后厨,估计还在为他家鱼的“最后一程”怎么说才体面而挠头。

当所有人都拿着放大镜,对着预制菜口诛笔伐的时候,真正的赢家,早就把骨头炖烂了,端上桌,就等着收钱。

说的就是安井。

这家伙去年靠卖预制菜,不动声色地卷走了151个亿。

更绝的是,今年上半年,专攻咱们这种“厨房终结者”的家庭装业务,暴涨了50%还多。

当大佬们还在为“面子”打架时,人家已经把“里子”赚得盆满钵满了。

最搞笑的是什么?

你以为这个河南预制菜的扛把子,是个土生土长的本地郎?

错了。

安井的故事,得从一场经典的“战略性撤退”说起。

创始人刘鸣鸣,一个地道的河南人,愣是没在老家开第一枪,而是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厦门。

为啥?

没法干啊。

老家那地界儿,属实是龙潭虎穴。

你想想,1992年三全已经开始卖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了,思念更狠,直接把厂子开三全对面,俩巨头天天“相看两不厌”。

后来思念还孵出个“千味央厨”,专做油条芝麻球,还给做上市了。

这牌面,刘鸣鸣进去不就是个炮灰?

所以他干脆,溜了溜了。

跑到厦门去卖馒头、手抓饼,顺便靠着海边优势搞点鱼丸虾滑。

专攻的是谁都看不上的农贸市场和小破馆子。

这路子,野,但是活下来了。

2017年刚上市那会儿,营收才34亿,如今151亿。

这哪是逆袭,这简直是换了本武功秘籍。

说到底,安井的这本秘籍,就俩字:懂你。

懂你下班累得像条狗,连根葱都不想切的心情;懂你朋友聚会,想露一手又怕厨房爆炸的纠结。

所以,一包小包装的酸菜鱼,几根火山石烤肠,就成了当代年轻人消费的“赛博解药”。

当然了,别以为你买的那点东西就是安井的全部。

天真了。

你常去的海底捞,爱吃的米村拌饭,背后可能都有安井的影子。

人家72%的营收都来自这些B端餐饮客户。

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你可能已经吃了八百回安井了。

这算背叛吗?

还是算商业社会的默契?

这就是预制菜最大的“原罪”——不透明。

我们怕的不是工业化,而是被当成傻子。

好在,明年那个《餐饮服务预制菜标识管理规定》就要来了,到时候谁家再用预制菜冒充大厨现炒,那就等着赔钱吧。

一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总比互相猜忌要好。

有河南老乡说,“安井跟外边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

这话,还真不是护犊子。

在全行业都捂着盖着的时候,安井玩了一手“自曝”。

你怕添加剂?

怕原料黑幕?

行,我把我的火山石烤肠供应商、加工流程全给你亮出来。

高端鳕鱼制品,甚至能让你从捕捞船一路追溯到包装盒。

这操作,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在一个人人自危的信任荒漠里,他选择当那个主动递上身份证的人。

相比之下,那些把配料表藏得比自己银行卡密码还严实的牌子,怎么输的都不知道。

他甚至还想教你怎么生活。

那个“DIY双人套餐”简直是神来之笔,把一份速食变成了情侣间的小情趣,成功化解了“今晚谁洗碗”这一世纪难题。

这份对人性的洞察,比那些只会讲“方便快捷”的品牌,高了不止一个段位。

如今,整个河南预制菜产业都憋着一股劲儿,目标是2025年干到1000亿的规模。

安井,只是这盘大棋里的一个先锋。

只是,每当我看到这些飞速增长的数字,总会想起在南阳街头吃过的一碗扣碗。

22块钱,一碗蒸得入口即化的五花肉,配着陈年老汤的香气。

卖扣碗的大爷说:“这玩意儿,机器做不出来那个味儿。预制菜是填肚子的,咱这碗,是暖人心的。”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

未来,当菜单上清清楚楚地标着“预制”和“现炒”时,我们会怎么选?

是选那份能精准到秒的效率,还是选那份带着锅气和不确定性的人情味儿?

或许,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在某个焦头烂额的周二晚上,能迅速填饱肚子的便捷,本身就是一种最实在的温暖吧。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