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礁再现整夜对峙:112天没补给,AIS关了为啥还敢闯?
大半夜海风呼呼刮,浪一拨接一拨。你猜怎么着?在南海仁爱礁以南约50公里的信义礁一线,中菲海警就这么杵着,对着干了一整夜。时间点很清楚——9月4日晚到9月5日早上九点左右,AIS信号、船号、位置都对得上,没得含糊。菲律宾海警4410号冲上来,中国海警21562艇和5304舰迎面堵住,愣是没让它靠近仁爱礁一步。
重点来了,菲律宾的后续船只也来凑热闹。有个4403号,晃到了半月礁附近,也被我方5009号拦截在外。更让人捏把汗的,是他们那艘吨位最大的海警9702号——熟面孔了,这次直接关了AIS,位置不明。关信号意味着啥?要么在绕路,要么在试探红线。你说紧不紧张?
说清楚这盘棋,还是得把人、时间、地点摆明白。9月4日起,菲律宾4410号先到信义礁;9月5日凌晨还在那儿打转;半月礁方向冒出4403号;而仁爱礁这边,我方潟湖里有21549艇值守,潟湖外是21560艇,两道口儿给你堵严实。就算菲方9702号硬挤过来,吨位是有优势没错,但我方附近大吨位海警船很可能就在“静默待机”,没开AIS不等于不在场,懂的人都懂。
你可能会问,菲律宾为啥非得来蹚这趟浑水?说白了,就是冲着那艘“马德雷山”号破船。那艘船非法搁浅在仁爱礁上多年,一会儿说是“坐滩”,一会儿又说是“补给”,实打实就是想以消耗战“固化存在”。这次大阵仗的核心,就是想补给,甚至不排除夹带建材,小心思不难猜。公开信息显示,上一回给破船送补给是5月16日,到现在整整112天。别说是军舰,普通船员在海上,物资拖到这份儿上,也顶不住了。8月底他们试过一次硬闯,没成功;现在又来一波,基本能说明船上已经捉襟见肘。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在想:要不要给点“人道补给”?可转念一琢磨,人道和主权,这两件事儿能混一起吗?这就像你家院门口被人搭了个棚子,说是临时休息,结果越搭越高、越搭越实。你让不让?这事儿可不是“给不给水喝”的问题,而是给没给对通道。生活物资能不能单独放行?有些人肯定会提这个。但你想想,一旦进了门,说不准就掺了别的货。海上执法得讲规则,不是讲情绪。
再说说战术层面。中方这回的选择挺克制的:拦截、截停、严密盯防,把补给路卡住。这套打法之前在仙宾礁对过9702号,逻辑就一个——只要补给送不进去,对方先顶不住。一旦“马德雷山”号上的人员撤走,仁爱礁的麻烦事儿就等于去掉了“楔子”。这里边有个现实问题:万一9702号真硬靠近,吨位压迫会让现场很逼仄。这时候比的是海上机动、编队协同和规则执行,不是谁嗓门大。咱不找事儿,但谁来踩线,咱也不含糊。
说点让人揪心的。整夜海上对峙,对任何一方都是消耗,尤其在暗流和礁盘边上,风险不小。海警船员一宿不合眼,得看浪、看风、看对方小动作。普通人可能觉得这事儿离自己远,可你想啊,南海航线、渔场、能源、贸易,哪一样不跟咱老百姓的饭碗挂钩?一旦对峙升级,保险涨价、运价飙升、海产波动,这些账单最后都要摊到我们每个人头上。别嫌冷冰冰,这是实打实的“钱包问题”。
话说回来,还绕不过美国“重返亚太”这件事。菲律宾在这里头扮演的,就是前沿“钉子”的角色,南海找事儿、台湾方向插话,最近动作不断。这么说不是甩锅,而是拆解动机:菲律宾到底是自主“博弈”,还是有人在后面推着走?这问题不难猜,但也不能简单化。地区安全这事儿,一旦“代理对抗”的味儿重了,最受伤的往往是靠海吃饭的普通人。
到这儿,可能有人问:那就强硬一点,妥妥的压下去不就完了?我得说一句——海上执法是门细活,不是“怼上去就行”。要守住法律边界,又要兼顾舆论场;要防“灰色动作”,还要避开对方设的舆论陷阱。关AIS算不算挑衅升级?从执法角度看,是增大不确定性;从对方视角看,是战术“隐身”。这就需要更细密的证据链和更稳的态势控制,别让对方抓到“被动反应”的把柄。
再落回现场。现在的格局是:4410号被挡在信义礁海域徘徊,4403号在半月礁一带被拦,9702号“失联”但疑似接近;我方21549在潟湖里,21560在外侧,周边大吨位船只可能静默机动。按这个态势,短期内还有拉扯。变数在哪儿?就在补给船。菲方会不会趁夜间、低能见度、甚至换小船突击?这个是风险点。对策呢?一是多点封控,二是取证留痕,三是联动提醒航行风险,把现场秩序从“顶牛”拉回到“执法”。
我还想说点人情味儿的东西。海上对峙听着硬核,背后都是人。一线海警在甲板上站风口子,菲方船员也在摇晃里熬着。海上夜里冷,身上盐碱又黏又疼。谁都不容易。可规矩要立住,主权要守住,这是底线。人道关切可以有,但不能被拿来当遮羞布。这条线划不好,麻烦就会像口袋里漏出来的沙子,越漏越多。
说点“意外”的点。其一,112天没补给这件事,可能会引来“人道窗口”的呼声;可也正因为时间拉得这么长,说明拦截是有效的,对方才急了。其二,AIS关机这招,短期能出奇制胜,长了反而坐实其“规避监管”的标签,后续在国际海事沟通里会吃亏。换句话讲,短期“便宜”占了,长期成本就跟着来了。
接下来会怎样?我不猜“大片”。依我看,关键看三件事: - 菲方补给船敢不敢硬闯、用不用“小船换大船”的花样; - 我方大吨位船只何时亮相、如何控场; - 现场取证与信息发布能否做到又快又准,别让谣言抢跑。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句老话:“不怕事儿,就怕事儿搞不清。”南海这摊子水,不清不楚就会被搅浑。把事实摆出来,把规则立起来,把边界守住来,才是硬功夫。海上这点事儿,看似离我们远,其实跟物价、就业、投资信心都掰扯得上。谁都不希望一觉醒来,油价涨了,海鲜贵了,外贸单子黄了。
最后,给你留几个“嗑”在评论区接着聊: - 你怎么看“人道补给”和“主权执法”的边界?只放生活物资,这事儿能说得过去吗? - 关AIS算不算升级?要不要像交规一样,来点更硬的国际约束? - 如果“马德雷山”号人员撤走了,这艘破船该怎么处理,拆?拖?封?有没有更聪明的办法? - 面对“代理对抗”的可能,咱们在信息发布和现场执法上,哪一步更该提速?
说到这儿,差不多了。海上对峙一夜没完,咱们关心的可不止是谁怼谁,更是怎么把秩序立住,把老百姓的日子稳住。你觉得呢,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