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多数上班族还在为工作与生活平衡挣扎时,荷兰已实现“一周工作4天”。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荷兰20至64岁人口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长仅32.1小时,为欧盟最短;其次是奥地利、德国和丹麦,这些国家的周工时普遍在34小时左右。
有趣的是,荷兰“一周工作4天”的模式,并非源于企业对员工福利的关怀,而是来自女性劳动者对兼职工作的迫切需求。
20世纪70至80年代,战后经济复苏为荷兰及欧洲各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女权运动逐渐兴起,越来越多女性渴望走出家庭、进入职场。但传统社会期待并未随之改变,女性仍被视为家庭主要照顾者,需承担育儿、持家及照顾父母等责任。
面对这种两难处境,荷兰社会没有强迫女性在事业与家庭间做“二选一”,而是探索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兼职工作。
荷兰劳工制度的转折点
起初,兼职安排并未受广泛重视:企业主认为兼职员工投入度不足,政府则担忧整体经济产出会下降。20世纪70年代,荷兰职场还长期面临高失业率、薪资停滞与工时过长的困境。
1982年,荷兰政府、资方与工会达成具有关键意义的《瓦森纳协议》,以“缩短工时、推广兼职”换取“控制工资增长、降低失业率”,由此开启了一系列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
此后的80至90年代,荷兰逐步推动劳动力市场弹性化,放宽工时规范,让兼职与弹性工时成为普遍接受的形式;后来又通过《弹性工作法》,明确员工有权申请调整工时与远程工作,雇主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同时将兼职工作纳入社会福利保障范畴。
这些改革让荷兰女性在兼顾家庭的前提下,既能持续工作、保持一定经济自主性,还逐渐形成“‘一个半’薪资家庭”模式(男性全职、女性兼职),为如今荷兰职场的兼职文化奠定了基础。
工时短,经济却未“崩塌”
不少反对者会担忧:“这么短的工时,荷兰经济能撑住吗?”答案是——不仅撑得住,还发展得很好。根据经合组织数据,截至2024年底,荷兰适龄劳动人口就业率达82%,远高于英国的75%、美国的72%和法国的69%。
尽管人均工作时间短,但凭借高就业率与高单位劳动生产力,荷兰仍是欧盟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
关键在于“生产力”:工时短的人更易保持专注,不易被疲劳拖累。荷兰企业发现,将传统一周五天、共40小时的工作量压缩到4天完成,反而让员工在工作日更投入,下班后有更多时间休息充电,整体产出不降反升,部分行业的效率与创造力甚至显著提升。
企业还意识到,能在家庭与工作间找到平衡的女性员工,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效率与忠诚度。更灵活的工时安排,也让企业更易招揽、留住人才——当员工能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安排家庭生活时,不仅员工满意度提高,职场吸引力也随之增强。
这场由女性兼职带动的“一周工作4天”风潮,彻底改变了企业运作模式。许多全职工作者也开始将原本5天的工时压缩到4天完成。如今的荷兰,四天工作周已成为主流:超过50%的在职人口享有某种形式的弹性工时安排,这也让荷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国际评选中屡屡拔得头筹。
模式可复制吗?
荷兰的经验引发全球关注。近年来,许多国家和企业开始试验4天工作制,希望复制荷兰的成功——比利时、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都推出了相关试点项目。
但荷兰模式能否直接移植到其他文化背景中,仍是个开放性问题。荷兰社会的高度信任、协作文化,以及较高的人均薪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都是4天工作制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荷兰,家庭常靠两份兼职收入就能维持舒适生活,这在中国几乎难以想象。据报道,荷兰家庭依靠两份兼职收入仍能过得自在;但在中国,单身人士若想“过得舒适”,年收入通常需超过8万人民币才行。此外,中国企业法律规定的假期仅被视为员工福利;而荷兰法律明确规定,员工每年至少享有40天带薪年假,此外还有度假补贴等福利。
未来,这样的制度能否在其他国家成功复制,仍需克服诸多条件与文化差异。但这场从兼职起步的改革,已为世界证明了一件事:制度创新,往往需要长年积累的选择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