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间,合盛硅业(603260.SH)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7.75亿元,同比减少26.34%,受光伏板块停工损失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综合影响,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97亿元,同比减少140.60%,与上年同期相比由盈转亏。但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库存消化及降本增效等因素推动,公司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5.24亿元,同比增长1,987.93%。
结构性压力催生行业 “反内卷”举措
随着工业硅下游需求整体弱势,多晶硅整体开工率处于低位,工业硅与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行等因素影响,全产业链陷入“高库存-低价格-弱需求”的负反馈循环。
2025年上半年,国内工业硅产能约为185万吨,西北新增产能填补西南枯水期产能缺口,但存货高企导致价格持续下移;多晶硅受光伏产业链库存积压及自律限产等因素影响,上半年产量同比减少44%;有机硅呈现周期性波动后触底企稳态势,但伴随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有机硅价格同步走低。受相关政策影响,终端抢装潮刺激下游需求,光伏行业上半年在政策驱动下呈现跌势放缓特点。但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价格持续低于生产成本甚至现金成本,各环节企业均维持较低开工率。不难看出,整体行业均面临供需失衡与价格坍塌,也导致行业公司承受较大的亏损压力。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旨在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进一步明确电池、组件、硅片以及多晶硅环节的反内卷细则。据悉,几家硅料企业“一把手”已就减产、控开工、控销量等议题达成一致,后续9月至12月的多晶硅产量和销量已有清晰规划。事实上,反内卷政策直接针对多晶硅产业,政策兑现也聚焦于多晶硅企业。
合盛硅业在半年报中表示,基于目前行业特点公司将重点关注以下因素:一是光伏行业“反内卷”推进情况及多晶硅开工率的变化;二是新兴产业对有机硅需求的拉动作用;三是行业落后产能出清进度及复产节奏。在供需格局逐步优化的背景下,工业硅价格有望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并伴随市场需求的回暖实现阶段性修复。
研发创新驱动新兴领域需求持续释放
结合合盛硅业半年报,不难发现,公司上半年已采取了多项"反内卷"策略,包括保持合理化开工节奏、全面深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托自主研发系统及AI算法提升产能优化、加速新产品布局、推进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构建低碳化运营管理体系等。具体而言,节能降耗方面,公司通过持续的工艺改进,如采用高效反应器、精馏装置节能改造等,显著降低生产能耗;依托APC、AI算法等先进控制优化平台,大幅提升生产的自控率和平稳率,有效降低能耗并提高产品质量一致性;此外,在排产优化及提高设备利用率方面,公司借助自主研发的设备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并实现预测性维护,有效减少非计划停车时间,提升装置负荷率;通过生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科学决策与排产优化,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1.79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取得授权专利727项,其中发明专利93项,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或修改六十余项,发表科技文章五十余篇。
在有机硅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产业化的全新中下游产品包括氨基硅油和有机硅乳液,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能够满足纺织、化妆品行业的应用需求。同时,公司其他在研项目包括但不限于0度人体硅胶、医疗用途混炼胶及液体硅橡胶及电子级有机硅凝胶等系列产品。这些都为公司未来在硅基新材料赛道上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构建强大的技术护城河。
事实上,有机硅产能将随着下游新兴领域的需求而持续释放。据百川盈孚预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密封胶、5G基站散热硅胶、电子电力绝缘灌封胶等细分领域的需求增量显著,同时传统应用领域中的医疗级硅胶、航空航天耐高温材料、纺织助剂等创新场景不断拓展,共同驱动需求增长。这将有效带动上游工业硅需求增长,未来或对其价格形成支撑。
碳化硅技术领域,公司已完整掌握了碳化硅全产业链核心工艺技术,碳化硅产品良率处于国内企业领先水平,在关键技术指标方面已追赶上国际龙头企业水平。报告期内,公司6英寸碳化硅衬底已全面量产,晶体良率达95%以上,外延良率稳定在98%以上;在碳化硅衬底研发方面,公司凭借自研体系和高效研发,8英寸碳化硅衬底已开始小批量生产,12英寸碳化硅衬底研发顺利,目前正常推进中;公司在高端碳化硅粉料领域持续深耕,成功开发出超高纯碳化硅陶瓷粉料及高纯半绝缘碳化硅粉料,可满足半导体、热喷涂、高温结构件等多领域对高纯度、定制化粉体需求及碳化硅宝石晶体和光波导片晶体生长要求。
光伏产业已进入深度调整与结构重塑的关键期,合盛硅业响应光伏“反内卷”号召,结合行业供需情况动态平衡,适时减少部分多晶硅产能,降低价格战损耗。同时,公司持续注重研发投入,强化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矩阵布局,突破关键材料和装备的技术壁垒,实现产品工艺的升级和提升,持续开发新兴领域的应用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