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凌晨,美国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灯火通明。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这里举行了面对面会谈。这是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两国元首首次在美国本土会晤。
会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结束后,两位领导人在媒体面前呈现的状态完全不同。特朗普的肢体语言和发言内容与他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普京的一个举动在次日传遍俄罗斯,触动了无数俄罗斯人的心弦。
峰会之后两位总统表现迥异
会晤结束后,普京没有立即离开阿拉斯加。他选择前往安克雷奇附近的理查森堡国家公墓。那里安葬着一批二战时期的苏联飞行员。
这些飞行员在1942年至1945年间,根据租借法案在阿拉斯加接受飞行训练或执行飞机转场任务时牺牲。他们当时驾驶美国提供的飞机,沿“阿拉斯加-西伯利亚航线”飞往苏联前线。这条航线条件恶劣,一些飞行员因事故或天气遇难。
普京手捧鲜花,在每一位苏联飞行员的墓前单膝跪地,献上鲜花。这一举动并非首次。2020年1月,他在圣彼得堡皮斯卡廖夫公墓悼念列宁格勒保卫战牺牲者时,也曾单膝跪地为其兄长维克多的墓碑献花。这种庄重的纪念姿态已成为他表达敬意的方式。
普京此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俄美关系因乌克兰问题降至低点。他强调两国曾经作为盟友共同对抗纳粹的历史。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证实了这次献花活动。消息传回俄罗斯后,普京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俄罗斯人。
在俄罗斯的社交媒体上,“总统带着我们的思念重返阿拉斯加”的留言大量出现。民众的情绪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激荡。阿拉斯加曾是沙俄领土,1867年以720万美元售予美国。普京成为首位亲临这片旧土的俄罗斯领导人。
他在记者会上特别强调这片土地保存着“伟大的俄罗斯文化遗产”。其中有“东正教教堂,数量众多,其中700多座与俄罗斯渊源深厚”。普京选择在8月15日二战对日胜利纪念日前往献花,将此举提升为地缘政治信号。
特朗普表现异于往常
与普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特朗普会后的状态。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一反常态。他站在普京身旁时紧憋着嘴,失去了往日的夸夸其谈。记者期待他详述会谈成果时,他只能含糊其辞。
特朗普表示:“我们举行了一次非常富有成果的会谈,在很多议题上达成一致,大多数问题都达成共识,还有几个重大议题尚未解决。”这种笼统的表述与他平时乐于自夸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没有吹嘘对俄制裁。会谈前三天,他设定的8月8日停火最后期限已过。此前他威胁对俄罗斯商品征收100%关税,甚至制裁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
面对记者,特朗普却只字未提制裁威胁。他反而表示双方“取得了巨大进展”,遗留问题“很少”。这与他会前“不停止战斗将付出代价”的强硬论调完全不同。
最引人注目的是特朗普的身体状态。会谈刚结束,他便匆匆返程。媒体拍到他步履蹒跚地登上返回华盛顿的专机画面。这与他往日意气风发、自信满满的形象截然不同。
这并非特朗普近期首次出现行走困难。今年3月,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被拍到腿部发软,走路姿势怪异。英国运动科学家分析认为,这可能与“膝外翻”有关。78岁高龄的特朗普,高大身材的臀部肌肉无力支撑身体,导致膝盖部位出现问题。
领导人各自面临困境
特朗普在阿拉斯加的异常表现,反映了他面临的多重困境。在乌克兰问题上,特朗普遭遇了重大挫折。他曾自信能迅速促成和平协议。今年3月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爆发争吵后,泽连斯基的强硬立场让他遭遇上任以来“最大的挫折”。
在国内政治压力下,特朗普处于两难境地。最新民调显示,58%的美国选民支持援助乌克兰,51%的人对特朗普的对俄政策不满。国会中85名参议员联合推动《2025年制裁俄罗斯法案》。该法案计划对与俄贸易国家征收高达500%的关税。特朗普需要平衡各方压力。
身体状态也成为特朗普的隐忧。78岁高龄的他多次被拍到出现行走困难。专家分析认为,作为公众人物,特朗普缺乏时间进行必要的康复运动来强化臀部肌肉。随着年龄增长,这一问题可能影响他的政治形象和决策能力。
普京在阿拉斯加的表现,展现了他处理大国关系的独特策略。普京擅长利用历史来建立情感纽带。他选择在二战苏联飞行员墓地单膝跪地献花,巧妙地唤起了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的记忆。
在乌克兰问题上,普京展现了战略耐心。面对特朗普的制裁威胁,普京的回应简洁而坚定:“可以谈,但条件不变,方向不改,目标不撤。”这种立场表明俄罗斯不会因短期压力而放弃核心利益。
普京还试图扩大议题范围,超越乌克兰问题。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双方不仅讨论了乌克兰,还谈到扩大贸易、加强商业合作、在北极和太空探索上的协作。这表明俄罗斯希望与西方建立更广泛的关系框架。
峰会实际成果有限
这场全球瞩目的会晤从筹备阶段就充满戏剧性。峰会前夕,特朗普曾公开表示会谈失败的风险有“25%”。他威胁如果普京不认真对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他可能提前离场。白宫对此次会晤持谨慎乐观态度。
白宫强调特朗普认为必须与普京面对面,才能判断普京在停火问题上的真实意向。会谈地点选在阿拉斯加的军事基地颇具象征意义。美国方面特意安排了包括B-2轰炸机在内的飞行编队进行“武力展示”。
峰会开场经过精心设计。特朗普在机场跑道亲自迎接普京。两人在普京走近时握手致意。特朗普还轻拍普京手臂,随后二人同乘总统座车前往会场。会谈形式在最后一刻发生变更。
原先计划的两位领导人“一对一”会谈临时改为“三对三”小范围会谈。特朗普带着国务卿鲁比奥和特使威特科夫。普京则在外长拉夫罗夫和总统助理乌沙科夫的陪同下出席。这种临时变更给峰会增添了一丝不可预测性。
两位领导人迄今最长的一次面对面会谈持续约2小时40分钟。但峰会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没有协议就是没有协议。”这句话概括了会谈的实际成果。
特朗普表示会谈“极其富有成效”,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一致。但结束冲突的协议尚未最终达成。他透露将致电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北约领导人通报情况。普京则称会谈“气氛建设性”。
普京暗示双方达成了一些未公开的协议。他敦促“基辅和欧洲各国政府”以建设性态度看待这一协议,而不是“破坏刚刚开始的进展”。普京在讲话中强调,必须“消除”冲突的“根源”。这一措辞通常被解读为要求乌克兰非军事化。
乌克兰与欧洲的命运
全球智库兰德公司高级政治学家塞缪尔·夏拉普评价这场活动“气氛积极,却几乎没有实质内容”。这次会晤标志着普京在外交舞台上的强势回归。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在这场美俄领导人博弈中,普京以娴熟的外交手腕赢得主动。”
分析人士指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外交困局。随着美俄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基辅当局需要重新评估其战略选择空间。特朗普斡旋的落败,让泽连斯基与欧洲彻底看清一个现实。
乌克兰的命运,最终要由战场上的胜负来书写。除非基辅愿意承受领土割让的代价。近期,俄军攻势锐不可当。单日推进速度飙升至15公里。顿巴斯防线多处被撕开缺口,宣告崩溃。
前线乌军士气几近崩溃。兵源几近枯竭,装备短缺问题日益严峻。逃兵现象如瘟疫般蔓延。社交媒体上,前线士兵的哀嚎与求救信息大量出现。部分部队甚至出现“无序溃逃”的混乱局面。
欧洲援乌信心摇摇欲坠。特朗普“甩锅”的消极态度,以及欧洲被排除在谈判之外,让乌克兰的西方盟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尽管马克龙、默茨等领导人宣称“乌克兰领土不容交易”,但实际军援已大幅缩水。
德国《明镜周刊》指出:“欧洲正沦为大国博弈的提款机。”欧洲的网络上一片哀嚎和鄙夷,认为特朗普的表现为零分。对泽连斯基而言,这无疑是战争爆发以来最为绝望的时刻。他曾誓言“寸土不让”。
但如今,仅凭军事手段已无力收复失地。面对俄军的凌厉攻势和西方的摇摆不定,这位战时总统的抉择,将直接决定乌克兰是走向“停火喘息”的短暂安宁,还是陷入“全面溃败”的境地。
结语
阿拉斯加的峰会没有带来即时的和平协议。但它为第二次会晤埋下了伏笔。普京邀请特朗普下次在莫斯科会面。特朗普笑着回应:“哦,这是个有趣的提议。我可能会因此受到一些批评,但确实有这种可能。”
在理查森堡国家公墓,白色墓碑整齐排列。每个墓碑都用英语和俄语镌刻着飞行员的姓名、军衔和服役信息。这些墓碑见证了美俄曾经并肩作战的历史。今天的两国领导人,能否在现实政治的风雪中找到新的航线,仍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