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本F-15J飞行员年均训练250小时,中国苏-27飞行员仅120小时;2025年,中国精锐飞行员飞满300小时,日本因战机老化被迫缩至160小时。
日本航空自卫队曾以“精英模式”著称:飞行员录取率仅2%(50:1),理论学习超3900小时,飞行训练分四级完成,30岁前积累2500小时飞行经验。
如今,F-15J机队平均机龄超30年,2021年那霸基地一架F-15J伴飞时左主轮脱落,维修费接近整机成本;2023年全年事故率激增,迫使训练时长压缩至160小时。
中国空军则实现逆袭:2004年航校改革将15所院校合并为7所,推行“两机三级制”(初教-6直上教练-10)。
飞行员年训练时长达200-300小时,精锐部队在鼎新基地对抗演习中单日最高出动4架次。 2024年,空军西安飞行学院学员在院校完成歼-10单飞,培训周期从4年缩短至3年。
日本假想敌部队(飞行教导队)装备8架F-15J/DJ,用F-2模拟歼-10进行对抗。其训练仍以双机编队为主,缺乏复杂电磁环境及预警机支援,多机种协同能力薄弱。
中国2011年启动“金头盔”竞赛:无预案自由空战,飞行员需独立应对未知敌机方位、高度和战术。 2023年“红剑”演习中,歼-16D电子战机压制蓝方雷达,空警-500指挥歼-10C超视距拦截,全程数据链共享。 东部战区某旅曾在11分钟内完成拦截、压制、返航全流程。
日本213架F-15J中仅98架可升级,其余因金属疲劳无法改造。 升级版换装AN/APG-63(V)3雷达,飞控系统仍为模拟信号处理器,与数字电子战设备存在断档。 2023年演训中,其对苏-30MKK目标识别误差达12秒。
中国东部战区列装歼-16D电子战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同时锁定6个目标。 教练-10高教机支持大迎角过失速机动训练,能完成90%的四代机科目。 歼-10C搭载霹雳-15导弹,射程150公里,迫使对手未见面已遭击落。
日本面临人口老龄化,飞行员生源萎缩。 2025年,其派遣飞行员赴意大利接受M-346教练机培训,每年仅能培养10人。
中国年招飞超1000人,淘汰率50%-60%。 2024年,空军新增模拟器训练舱位,30名学员可同步进行编队战术演练。 飞行员毕业后直通作战部队,无需二次改装。
2016年6月17日,日本F-15J在钓鱼岛空域火控雷达锁定中国苏-30,反被其绕后咬尾,最终释放红外干扰弹逃离。 同年12月,宫古海峡再现日机抛洒干扰弹场景。
2023年,F-15J伴飞中国电子战机时,逼近至6公里仍无法雷达成像,任务评估为“不合格”。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日本飞行员用“细腻”打磨技术,却困于机体老化;中国以“体系”重塑战力,用实战化训练填补代沟。